《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测试测量 > 业界动态 > V2X测试遭遇三重困难

V2X测试遭遇三重困难

2023-01-02
来源:21ic
关键词: V2X 测试 漏洞

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黑客入侵多数是利用软件层面的漏洞,但要从根本上减少黑客攻击,则需要从底至顶全盘考虑,制定出一套统一规范的安全风险检测与防范标准。近年来,汽车引入新功能的速在加快。一方面,智能网联技术日趋成熟,传统汽车厂商引入新功能的积极性在增加;另一方面,新造车势力大胆采用在消费电子领域验证过的新技术(比如大屏幕中控显示,在线升级),成功引领了汽车消费新潮流,从而引发传统厂商效仿。


“汽车开发迭代变快,复杂度增加,工程师的可用时间窗口越来越紧张。”美国国家仪器(NI)汽车业务拓展经理潘登说道。系统越复杂,测试验证工作越繁重,其成本占总研发成本比例越高,测试验证系统开发的难度也在增加,根据NI的调查数据,有72%的工程师希望参与到测试系统开发与测试标准制定工作中,通过协同开发设备,或定制化测试方案,来优化测试流程,减少测试时间,降低测试成本。

当前,车载通信(V2X)在应用开发与测试验证上就给汽车厂商带来不少挑战。

V2X(Vehicle to Anything)技术标准现有两条路线。一种是DSRC(专用短距离通信,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该技术基于802.11p(Wi-Fi),于2010年通过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投票,确认为行业标准。

而基于蜂窝技术的C-V2X(移动车载通信,Cellular Vehicle to Everything)标准成型更晚,C-V2V(移动车间通信,Cellular Vehicle to Vehilce)标准定于2016年,LTE-V2X的第14版标准(R14)和第(15版)标准制定工作,由华为和大唐等中国企业牵头推动,分别于2017年3月和2018年6月发布。其中向后演进的5G NR-V2X(New Radio Vehicle to Everything)标准化工作也已经启动,预计在2020年左右完成。

从区域市场选择来看,中国坚定地选择了C-V2X路线,将不会支持DSRC技术;美国已经开始DSRC的商用化,但也有高通等厂商在推C-V2X技术标准;日本则是两条路线都预留了频谱资源。

NI汽车高级解决方案市场经理Furea Shirai告诉探索科技(techsugar),V2X测试面临三重困难。

首先,传统车厂在无线通信技术测试上经验较少,以前车厂几乎不用考虑无线通信测试,所以测试厂商提供的测试方案要完整齐备,便捷易用。

其次,V2X标准还在不断演进和迭代中,所以测试方案也要易扩展、可变更,能够与时俱进的测试方案,可以减少车厂在无线通信测试中的重复投资。

第三,各国对车联网的技术标准与频谱资源预留的不同,将使国际车厂必须具备应对多种技术标准与频谱划分的能力,所以测试方案也要有足够覆盖面与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区域市场监管要求。

NI的软件定义测试系统与平台化解决方案可以应对V2X测试所面临的困难。NI方案采用图形化方法进行开发--简单易行,在业内有非常多的合作伙伴,拥有强大的生态系统,既能解决V2X测试难题,也顺应汽车测试发展新方向:测试复杂度增加,测试项目灵活性要求变高,测试系统开发时间变短。

在2019汽车测试博览会(ATE 2019)同期,NI发布了S.E.A. C-V2X(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开环测试系统,该系统是NI与德国S.E.A.公司合作,采用NI软件无线电(SDR)硬件,结合S.E.A公司软件,可将实际信号发送到C-V2X控制器和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上的射频与GNSS通道。

通过将C-V2X和GNSS信号清晰地传递到C-V2X控制器,新的C-V2X测试解决方案可以模拟紧急制动警告或全向停车信号等场景,并帮助工程师在实验室中修改设备参数。

新的C-V2X测试解决方案包括多种预编译驾驶场景,如左转辅助、紧急制动警告和交通堵塞警告等,用户借助预编译场景可以更快速实现C-V2X测量。

在ATE2019上,NI还展示了硬件在环测试、路试纪录与回放、电动汽车电池组/模块测试系统等多种汽车测试解决方案,覆盖大部分汽车测试应用场景。以模块化、软件定义为特色的NI测试方案已经为众多车厂带来可观的测试效率提升结果。

NI硬件在环测试示意图

例如,在斯巴鲁混合动力汽车针对电机ECU的实施电机仿真和验证环节,传统手动执行全部测试大约需要2300个小时,采用NI平台开发出来的所有测试模式仅需118 个小时就能自动执行完毕,大幅提高了测试效率。马自达采用NI的硬件在环测试系统(HILS)开发出的新测试方法,与传统测试方法相比,测试时间上也减少了90%。




更多信息可以来这里获取==>>电子技术应用-AET<<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