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业界动态 > 2022年三大运营商5G建设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2022年三大运营商5G建设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2023-01-18
作者: 晴天
来源:流媒体视界
关键词: 5G 运营商

  截至2022 年末,中国正式启动5G商用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三年来,中国5G在网络部署、用户数等方面取得了领先的成绩,应用场景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5G应用在部分行业已经开始复制推广。

  运营商作为推动5G建设的关键力量,2022年在5G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流媒体网盘点了四大运营商2022年在5G网络、应用、终端发展进展,以期窥探到行业发展境况和未来趋势。

  文章分电信/联通/移动三大电信运营商和中国广电两部分,供业界参考。本篇文章先主要围绕三大电信运营商5G建设现状和发展动向展开。

  网络

  目前中国5G网络处于规模建设阶段。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末中国5G基站总数达228.7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6.2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1%,占比较上年末提升6.8个百分点,中国5G基站数量占全球比例超70%。

  不过,尽管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网络,但在覆盖广度和深度上仍需进一步提升。

  而由于低频段广覆盖、成本低优势,随着5G的深度覆盖,低频重耕趋势也越发明显。中国广电拥有700MHZ低频频段,中国电信拥有800MHZ 的20M频段,2022年,中国联通又获批重耕900MHz频段。

  11月3日,工信部发布消息称,已正式批准中国联通将现用于2G/3G/4G系统的904-915/949-960MHz频段(900MHz频段)频率资源重耕用于5G系统。

  相比之前联通主要采用2.1GHz+3.5GHz的混合组网方式,900MHz频段在传播损耗低、覆盖范围广、穿透能力强、网络部署成本低、产业成熟度等方面优势显著,有利于降低联通5G网络建设成本,进一步扩大低频段5G网络的覆盖。11月15日,中国联通表示,预计在今年年底前,中国联通900MHz低频网在农村区域将新建17万站,快速提升农村5G覆盖水平。

  在低频重耕之上,共建共享也在积极推进中,且共建共享也将有利于5G广覆盖成本节约。2022年12月9日,从中国电信官方获悉,自2019年9月,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全面启动了5G网络的共建共享以来,如今双方已累计开通5G共享基站99万站,实现了重点乡镇基本连续覆盖,有效减少低层次的重复建设。据了解,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共享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双方累计节约投资2400亿元,每年节约运营成本超200亿元、节电超100亿度、降低碳排放600万吨。

  此外,中国广电与中国移动也在深入推进5G网络共建共享,这也将有利于中国移动在农村地区的广覆盖。预计到2022年年底,700MHz 5G共建共享基站将达到48万座,实现乡镇以上区域的连续覆盖。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行业信息化特征差异化明显,且行业间业务场景信息化需求程度不尽相同,5G公共网络无法很好满足企业高安全、高稳定性等需求,5G专网建设成一大趋势。

  2022年5G专网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已经部署5G专网超过5300个。对于5G专网,三大运营商有不同的组网部署和专网方案。在组网部署上,中国电信采用ToB和ToC融合网络,省级部署,SMF和UPF按需独立和下沉地市;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采用ToB和ToC独立网络,控制面大区部署,逻辑分省,UPF下沉地市。在专网方案和服务模式方面,中国移动推出“优享、专享、尊享”三种5G专网模式,打造出5G专网运营平台(OneCyber);中国联通发布三种5G专网模式和两款5G专线产品(5G虚拟专网、5G混合专网、5G独立专网和5G智选专线、5G精品专线),并推出了5G行业专网产品体系2.0—— 5G专网PLUS;中国电信则推出“致远”“比邻”“如翼”三类5G专网服务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10月,工信部向上海商飞发放了第一张5G专网频率许可。在业内看来,上海商飞在企业5G专网方面的尝试只是个开始,未来,或将有更多企业获得5G专网频率许可。而这意味着三大运营商在企业5G专网建设领域将迎来激烈竞争。不过也有分析称,5G专网频率许可确实意味着有更多的竞争者正在争夺工业互联网蛋糕,但从海外实践案例来看,承担5G专网建设的主体仍然多为运营商,且建网属于重资产项目,中小企业恐怕难以承受。

  应用

  三大运营商在快速部署5G基础网络覆盖的同时,5G应用也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面向TO C领域,根据三大运营商发布的运营数据显示,截至11月份,中国移动发展5G套餐客户数约为5.95亿户;中国电信5G套餐客户约2.63亿;中国联通5G套餐用户累计为2.09亿户。中国移动5G套餐用户数量比其余俩家之和还要高,整体延续了4G竞争格局。而从整体来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5G套餐用户已经累计达到10.67亿户,整体5G套餐用户渗透率已经超过60%。

  不过,5G套餐用户并不等同于5G实际用户数。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42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32.2%。也就是说,随着5G套餐用户数的大幅增长,真正用上5G网络的用户却还未占到一半。

  如何提升5G用户服务体验,让用户能感知到5G网络的优势,真正成为5G用户,成为运营商需要发力的重点工作。而这一步,创新个人应用是关键。如今三大运营商正不断优化5G超高清、5G云VR/AR、5G云游戏、5G消息等应用体验,并推出了5G量子密话、5G新通话等新业务。

  不过总体来看,面向个人用户的5G应用创新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5G用户发展还没有真正走上以应用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轨道,尚缺乏“杀手级”应用。因此,加快面向5G 2C市场的数字化应用创新仍任重而道远。

  面向TO B领域,5G正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港口等多个行业领域发挥赋能效应,形成多个具备商业价值的典型应用场景,已覆盖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40个,5G应用案例累计超过2万个。

  例如在工业领域已经形成5G+机器视觉、5G+远程辅助等40余个应用场景解决方案;采矿领域,5G+远程掘进、5G+智能综采、5G+井下设备远程操控、5G+无人矿卡等解决方案已经实现试点商用;港口领域,5G+远程控制龙门吊、5G+无人集卡等应用解决方案逐渐成熟;医疗领域,5G+急救车、5V+远程会诊、5G+远程院后康复治疗等解决方案实现探索与部署等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几年的发展,5G to B基本走过了0到1的初始阶段,正逐步走向1到N的规模复制阶段。2022年11月16日发布的《5G应用创新发展白皮书》显示,5G应用经历4年多的发展,在部分行业已经开始复制推广。2022年已经实现商业落地和解决方案可复制的项目数量占比超过56%,比去年提升超7个百分点。同时,2022年近4000个项目实现了解决方案可复制,与去年1874个可复制项目同比增长113%。

  不过尽管先导领域应用开始规模复制,但推广普及仍面临芯片/模组等高成本、5G融合应用产业支撑体系碎片化严重等难题。同时行业在5G标准能力、应用规模化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也仍需发力。

  终端

  从手机方面来看,2022年1~9月,中国5G手机出货量1.53亿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8.2%;5G手机上市机型156款,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51.1%。5G手机出货量和上市机型皆已占据市场主导。

  2022年,三大运营商的自主品牌5G手机也取得一定进展。如中国联通发布了优畅享 50 Plus、优畅享 50手机;中国移动发布了NZONE第四款5G手机NZONE 50 Pro;中国电信发布天翼1号2022。

  目前三大运营商推出的5G手机,一般价格都比较低,例如优畅享50和天翼1号2022售价都只有1499元。侧面或能反映出,如今三大运营商推出5G自主品牌手机更多的目的,并不在于硬件终端盈利层面以及终端市场的争夺的考虑,而是通过价格更为优惠的中低端手机,实现5G终端的快速普及和下沉,最终推动5G整个产业链成熟,助推5G商用进程的加快。

  另一方面,在泛终端方面,在运营商发布的2022年终端发展目标中,三家都在强调泛终端销量目标。中国电信2022年将至少投入650亿元,力争销售5G终端1亿部、数字生活终端7000万部、行业终端4000万部;中国移动力争2022年实现5G终端用户突破4亿,家庭物联网连接数超3.7亿,销售泛终端超过6000万部,实现泛终端销售收入破千亿;中国联通将与合作伙伴携手销售5G、智慧家庭及行业应用等泛终端超过1.5亿部。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行业在提倡的5G行业模组分级分类策略、精简化5G芯片等技术有效降低5G终端整体成本。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在2022年12月透露,中国5G通用模组的价格已经下降到400元。未来继续降低模组等成本,促进其规模部署仍是行业需要重点发力的方向。

  此外,5G行业定制化终端逐渐涌现。为了满足行业需求,5G行业终端融合定位、授时等技术成为定制化产品,如5G电力配电自动化设备、矿山5G防爆终端、石化5G防爆终端等,有效保证了5G应用的稳定和高效。

  2022年,无论是基站部署、应用拓展还是终端布局,三大运营商正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5G产业走向成熟。而除了三大运营商之外,中国广电拿到了第四张5G的商用牌照。2022年,关于广电5G建设方面的消息不断传出,备受业内人士关注。在盘点三大运营商之后,流媒体网也对2022年广电5G的建设和布局进行了盘点和总结,敬请期待!

更多信息可以来这里获取==>>电子技术应用-AET<<

微信图片_20210517164139.jpg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