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业界动态 >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软件系统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软件系统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2009-01-08
作者:覃春莲

一、国内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软件系统建设的现状

    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以来,企业信息化伴随着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意识明显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企业信息化工作在提高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方面正在形成巨大的潜力。近50%的企业已经在实践中探索和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其管理和业务水平,信息化投资的焦点从大型ERP项目及财务应用转向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及客服等多方应用。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总体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全球知名企业之间的差距也是明显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仍存在很大问题:例如虽然企业高层领导人对信息化的意识有明显提高,但在战略落实、机制保障、执行力等方面仍有很大改进空间;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与业务战略衔接融合不够紧密,业务人员无法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业务和管理水平;作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企业级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明显弱点,系统整合面临难题;企业建立的所谓MIS(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发挥作用,没有效益,甚至得不偿失。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问题体现在信息资源管理软件系统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指导策略上:未注意数据积累和软件可重用性规划,软件开发低水平重复;缺乏管理和维护,建设缺乏延续性;未注重标准建设,技术体制不统一,系统集成难度高。 

2. 技术体系上:多采用单机或两层软件体系结构,即使采用了三层Web结构也是简单的静态信息发布,称不上是真正的三层结构。不适合做分布式处理,很难实现位置透明性和规模的线性扩充。前端应用、业务规则和底层数据捆绑开发,常常是牵一而动百。 

3. 对待数据问题上:数据库系统混乱,针对单项业务应用系统建立的孤立的数据库无法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信息孤岛的危害在于应用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无法真正做到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而由此导致的更深层的问题是,建立在数据信息基础之上的信息化大厦也难以稳固。急需建立各个业务应用系统都能共享的共享数据库。 

    信息资源管理软件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业界有许多优秀的建设经验可供我们借签。笔者认为,随着需求的变化,信息化建设中软件模式的变更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下面是对软件模式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分析,以期从中能给我们的国内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建设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 

二、信息化建设中软件模式的发展历程 

    软件模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的四个阶段,下面针对这四个阶段进行详细的介绍。 

1、数据与程序“捆绑”阶段

    每个应用都有自己的数据,而且应用程序很少访问其它部门或系统的数据,数据与程序捆绑在一起(如图1所示),数据的定义、格式以及操作规则都完全由使用它们的应用程序来解释,共享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系统间进行数据交换时,往往需要很多专用的、点对点的接口程序,而且多数是通过格式化消息或文件传递来实现的,造成整个基础设施的结构不灵活、可伸缩性差。 

图1数据与程序 “捆绑” 阶段 

2、数据与程序分离阶段 

    随着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不断成熟,大多数新开发应用系统的程序和数据已经分离。此时数据可以独立于应用程序,一个应用程序可以访问多个数据库(或数据文件),但不同的数据库之间彼此孤立,无法形成统一的数据视图。在系统构架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中间多了如图2所示的一个数据访问层。

图2 数据与程序分离阶段的软件构架 

3、统一建模阶段 

    通过建立标准的公共数据模型,将分散在不同宿主机上的数据库集成为一个物理上分布而逻辑上统一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可通过统一的数据访问服务查询和更新分布式数据库中的数据。在系统构架方面如图3所示。

图3  统一建模阶段的软件构架 

    公共数据模型等数据标准化工作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互操作能力。但是,数据标准化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4数据共享阶段 

    数据共享是全球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建设前进的目标。

   .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同时也给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的存在使得应用系统可能要访问不同宿主机上的数据,必须提供便捷的方式,使之能快速找到所需的数据源,从而避免开发人员通过建立私有、冗余的数据源,达到降低数据集成与转换代价的目的。

   .为了满足数据安全需求,应提供统一的访问控制、用户识别和授权服务,如果每个应用都采用特有的授权和访问控制方式,将给系统间的互操作和数据共享带来很大的障碍。

    类似问题需要一种新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机制。数据共享要求首先将各使命应用的需求汇总,通过分析去掉冗余数据集,以提高公共数据的一致性和质量,然后再将这些数据以所有应用程序都认可的形式存入数据库,实现数据与应用程序的独立性。同时,在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数据共享机制为遗留系统、在役系统和新研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互操作提供了三种用法不同而基础一致的解决方案,包括共享数据服务器、虚拟数据仓库和XML门户。从应用者的角度看,数据共享环境实现将物理上或逻辑上异构的多个数据库集成为统一的虚拟数据库,为不同的应用系统提供全局一致的虚拟数据视图,所有应用程序均可通过统一的数据访问服务透明地查询虚拟数据库。为了能够实现共享数据环境的思想,应用系统的构架发展成了图4所示的模式。

图4 在数据共享阶段的数据访问模式和软件系统构架 

    可以清楚的看出,在应用和数据层增加了业务规则和数据访问两层,业务层使得当业务规则发生变化时可以不用改变前端应用,避免了频繁的软件更新和业务的中断;数据访问层掩盖了数据的异构性和物理上的分布。系统构架的层次化划分使得数据和构件更易于实现重用和方便不同层次的升级与变动而不影响其他层,实现了层与层之间的透明性,易于进行系统维护、升级和扩充,因此对系统按功能进行层次划分将是未来系统构架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解决方案 

    分析以上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软件模式的发展主要围绕着两个主题并行:软件构架和数据环境。下面针对国内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软件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从软件构架和数据环境两方面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选择合理的软件构架模型构架软件应用系统 

    有两个长期困扰信息化建设的难题:一是缺乏高档次的数据环境,这一点将在后面给出详细论述;二是难以建立起真正反映需求的模型,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必须适应新的不断变化的商业需求。这样,利用已有的企业信息系统方面的投资,而不是重新制定全盘方案就变得很重要。一个以渐进的(而不是激进的,全盘否定的)投资方式建立的服务器端平台机制是公司所需求的。同时,这种平台应能提供极佳的可伸缩性去满足那些在他们系统上进行商业运作的大批新客户。为此我们必须在构架应用系统时选择合理的软件构架模型。 

    譬如J2EE体系结构,它提供中间层集成框架用来满足无需太多费用而又需要高可用性、高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的应用的需求;J2EE架构可以充分利用用户原有的投资,如一些公司使用的BEA Tuxedo、IBM CICS, IBM Encina,、Inprise VisiBroker 以及Netscape Application Server。另外,基于J2EE平台的产品几乎能够在任何操作系统和硬件配置上运行,现有的操作系统和硬件也能被保留使用。J2EE的负载平衡策略允许多台服务器集成部署,以及其平台无关性为搭建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的软件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机制。 

    J2EE使用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应用逻辑按功能划分为组件,各个应用组件根据他们所在的层分布在不同的机器上。事实上,Sun设计J2EE的初衷正是为了解决两层模式(客户端/服务器端)的弊端,在传统模式中,客户端担当了过多的角色而显得臃肿,在这种模式中,第一次部署的时候比较容易,但难于升级或改进,可扩展性也不理想,而且经常基于某种专有的协议——通常是某种数据库协议。它使得重用业务逻辑和界面逻辑非常困难。现在J2EE 的多层企业级应用模型将两层化模型中的不同层面切分成许多层。一个多层化应用能够为不同的每种服务提供一个独立的层,以下是 J2EE 典型的四层结构:  

(1) 运行在客户端机器上的客户层组件;可以是传统的客户端软件,也可以是基于Web的瘦客户。 

(2) 运行在J2EE服务器上的Web层组件;它主要负责生成动态HTML页面并和客户端进行交互,如 Java Servlet, Java Server Pages。 

(3) 运行在J2EE服务器上的业务逻辑层组件;该层提供业务规则,一般由EJB实现。主要有三种Beans : Session beans(会话beans), Entity beans(实体beans), Message_driven (消息驱动)。 

(4) 运行在EIS服务器上的企业信息系统(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层软件;该层即传统的数据库层,主要提供数据相关服务。 

图5    J2EE 典型的四层结构 

2、注重数据的标准化,营造高档次的数据环境

    作为IRM(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奠基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霍顿及马钱德等人认为: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强企业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即追求“3E”——Efficient(高效)、Effective(实效)和Economical(经济)。企业只有从战略高度开发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管理信息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而信息资源管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数据管理。威廉·德雷尔认为,没有卓有成效的数据管理,就没有成功高效的数据处理,更建立不起来全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首先,统一数据定义和编码规范。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标准化工作越来越重要,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信息化,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最基础的标准。信息分类就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信息对象(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应遵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序列,建立全企业信息系统所使用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在我们现行的许多应用系统中,常常存在数据定义和编码不统一的现象,不同的程序员、或者同一个程序员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个数据对象起了很多不同的名称,诸如“设备代码”、“设备号”、“设备编号”等等,这种冗余混乱,会从基础上混乱软件应用系统。如果一个城市的电话号码没有统一的标准,那就不会有拨号的自动交换,只好回到早期接线员时代。企业信息系统中充斥着这些混乱的数据,肯定不会支持管理的科学化。制定编码规则是数据准备工作中较难的问题之一,一个考虑周全的编码体系需要跨部门反复讨论。不同分类的数据可能有不同的编码结构,但同一类数据必须遵循共同的编码规则:唯一性、实用性、标准化、易用性和统一的编码结构。我们可以结合数据流的调研分析,做好基础的数据标准化工作,进而落实到数据库的结构标准化。 

    其次,通过定义主题数据库的途径,建立起基于网络的共享数据库。 

    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某单位的工资系统是按录入工资单建立数据库的,职工张华的工资单编号是0104。该单位人事系统是按录入职工档案建数据库的,张华在人事系统中的编号是1122。人事系统要获得张华的工资数据,需要编写接口程序将1122转换成0104,才能正确地检索;反之,工资系统要获得人事系统的数据,需要编写接口程序将0104转换成1122。这样,2个应用系统至少需要2个接口。如果再加上职工培训系统和社会保险系统,共4个应用系统要互相交流数据,就至少需要4×3=12个接口。而企业经营管理中如果有20个大大小小“孤岛式”的应用系统需要相互交流数据,就至少需要20×19=380个接口。这么多的接口很难做完,即使做完所有的接口,整个系统的运行也将是低效和脆弱的。所以,企图通过做接口实现系统集成,从来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解决这类应用系统集成问题的正确方法是:不按照报表原样建立数据库,而是面向业务主题建立数据库,即主题数据库。主题数据库与企业管理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相关联,而不是与通常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相关联,是对各个应用系统“自建自用”的数据库的彻底否定,强调建立各个应用系统“共建共用”的共享数据库。通过建立主题数据库,同一数据一次、一处进入系统,保证其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经由网络-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可以多次、多处使用。上例中的员工信息是几个应用系统所共用的,应该对企业的所有员工统一编号,有关员工的信息统一组织存储,从而保证信息共享——各应用程序都存取共享的“员工主题数据库”,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不必要的接口。 

    最后,虚拟数据库和XML门户为异构数据库系统之间的互操作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软件系统中,仅靠共享数据库不可能解决所有数据共享问题,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异构数据库之间互操作的困扰。虚拟数据库(Virtual Database),又称数据仲裁器(Mediator),是一种异构数据库集成中间件,用来完成异构数据库(或数据模式)之间的数据转换。这种方法可以弥补统一建模方法的局限性,它提供灵活、高效的转换机制,可用来集成遗留数据库,以满足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需求。XML门户(Portal)是为松耦合应用提供的数据访问机制,它通过Web服务器提供一个数据库访问窗口,以XML文档的形式传递数据,并通过Web浏览器来展现和阅读数据。 

四、结束语 

    一流的网络-计算机环境是企业信息化的条件,但远非信息化的标志。只有成功地建立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软件系统,并使各系统的互连、互通和互操作成为可能,才能使信息化建设跨上新的台阶。否则企业信息化将越来越成为无本之木,实现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书目及网站

1.《The J2EE Tutorial》Pearson Education , Stephanie Bodoff , Dale Green , 2003.

2.http://www.ccidnet.com

3.http://www.IBM.com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