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业界动态 > 电子制造服务业:找准定位 重点突破

电子制造服务业:找准定位 重点突破

2009-08-18
作者:梁红兵

   近几年,中国电子制造服务(EMS)企业陆续进入发展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中国EMS企业与SMT(表面贴装)产业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企业的发展折射出产业的变迁。中国本土EMS企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带动了上游设备材料业以及下游终端消费产品的发展。但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电子制造服务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物料配套能力差、技术含量不高、缺乏资金及政策支持、行业缺乏自律等,未来企业发展之路如何走,研发之路要不要走?企业如何定位,要规模还是要质量?这些问题都会影响EMS企业未来的发展。

 

   摆脱低端向强国转变

    SMT作为以制造工艺为基本属性的现代主流电子组装制造技术,在中国这个“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的环境中,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来发展,可以说是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清华大学教授王天曦认为,正因为“野蛮生长”,造就了SMT-EMS产业很强的抗风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20多年来,我国SMT-EMS产业从无到有,从了解“SMT”这个陌生的英文缩写开始,为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彩电、收录机、录像机直到后来的计算机、手机、数码产品、高清高保真视听设备等产品遍布中国和走向世界立下汗马功劳。

 

    我国已经成为电子制造和SMT应用大国但还不是强国的说法近年来不绝于耳,什么时候才能圆我们的强国梦?我们有条件有基础实现它吗?国际金融危机会不会成为实现强国梦的障碍?为了实现SMT大国向SMT强国的转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王天曦表示,中国电子制造唯一的出路是抓住机遇,摆脱低端,走出困境,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建立科学发展模式。即尽快实现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由SMT-EMS大国向强国转变。清华-伟创力SMT实验室主任王豫明认为,中国必须由SMT-EMS产业大国向强国转变,这是业界共识,也是业界同仁现在和未来奋斗的目标。王豫明认为,实现SMT强国的目标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客观依据和现实基础并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

 

    我国SMT产业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目前除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平板显示屏外,包括印制电路板、无源元件及其他电子零配件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国内配套。在一部分元件和材料如片式电感器等关键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积累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应用与产业化前景好的优秀科研成果,为SMT(表面贴装技术)、EMS(电子制造服务)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贴片机的持有量是组装制造产能的标志,2008年中国拥有自动贴片机超过6万台,拥有SMT生产线超过2万条,保有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同时,我国电子产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也优于周边正在发展的国家。在2007年前后我国电子制造业出现了向周边国家转移的浪潮,而主要的生产中高端产品的企业仍然选择留在了中国,这是有力的证明。

 

    避免同质化竞争

    早期发展起来的EMS企业是通过以加工、赢利、买设备到再加工、再赢利、再买设备的方式滚动发展壮大起来的,但发展到现在,企业似乎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下一步如何发展?北京电子学会SMT委员会秘书长刘海涛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10年前,一个EMS工厂每天开工8小时就能赢利,现在很多企业每天开工16小时也许还不能赢利。

 

    如今的扩张速度已经远不如从前,在缺乏外部资金支持的条件下,即使企业以这样的扩张模式发展也永远赶不上富士康等EMS巨头的发展。而如果不扩张产量,成本就没有优势。 


    刘海涛认为,目前EMS企业有两个发展方向,就是往大规模航母型企业和小规模高端实验室两个方向发展。大规模航母型企业就像富士康、伟创力这样的巨头,而小规模高端实验室是指那些EMS企业虽然生产规模不大,但有很强的研发工艺解决方案的能力,拥有完善的检测设备,所接订单的批量不大,但种类多、难度大。这类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国内外高端产品进行研发试制,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一批此类型的公司。而国内的中小型EMS企业虽然也属于“小批量、多品种”的类型,但缺乏相关的生产工艺、人才,大多没有配备像X-RAY这类的检测设备,产品质量分析无从谈起。这类中型企业规模不如国际巨头,工艺及解决方案不如高端实验室,如何定位值得思考。

 

    很多中小EMS企业的决策人都很清楚,贴片只是电子产业链当中附加值最低的部分,已由当初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研发的附加值要高一些,但研发之路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平坦。

 

    刘海涛分析认为,研发需要巨大的投入,投入后是否能有回报也是个问题。比如,一些EMS企业自主研发IT产品,等研发出来投入市场的时候发现行业技术已经升级换代,这款产品的价格和性能已经没有优势。由于缺乏相关行业人才和信息,对产品把握不准,造成了研发的失败。一些本土EMS企业虽具备了一定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在研发时避开了难度较大、专业性强的电力和仪表等专用行业的产品,转向鼠标、MP4等民用IT产品,虽然也奠定了自己的研发实力,但仍然没有摆脱同质化竞争。刘海涛强调,此类研发门槛低,产品解决方案比较透明,从而造成行业由同质化制造转为同质化研发,但这仍没有摆脱价格战。这种研发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研发,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研发才是大家要思考的问题。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研发才能摆脱“不研发等死、研发找死”的怪圈。

 

    调整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由于电子制造服务业的产业政策没有给出明确的行业划分和有针对性的扶植政策,该行业的发展随意性强,没有得到政府的行业指导,多数企业还处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阶段,致使行业的发展难以规范,同时恶性竞争也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民间组织的行业协会都注意到了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力量有限,不能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这些都制约了我国EMS产业的发展。

 

    北京柏瑞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同兴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子制造服务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是因为有一种观念认为,该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核心技术和高技术含量,逐步将其划归为非鼓励行业。“中国现在是制造大国,但是绝非制造强国。电子制造服务业市场前景虽然巨大,但是在真正的骨干企业中还没有中国民族企业。制造企业要想真正发展壮大,需要产业链横向扩张。目前制造业的高新技术已经涵盖产品研发、高端检测、失效分析、材料分析、焊接技术、质量分析、产品可靠性管理等各个学科和领域,没有这些技术底蕴和基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并且,这个行业需要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银行传统的信贷资金抵押方式已不适应该行业的发展,而中小型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国家担保部门也没有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并且该行业规范的企业税负过重,严重地影响了市场规范性的发展。税收政策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对该行业的扶植应有一个明确的方式和力度。”杨同兴表示。

 

    惠州大亚湾光弘科技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建兴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众多的电子制造服务企业经过不懈地努力,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目前已形成了十分完整的电子制造产业链,在很多产品领域的配套能力也十分强大。如在手机领域就已形成了从方案集成、元器件生产、主板代加工、整机组装到物流及售后服务一站式的配套能力。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实力,中国开始在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在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希望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能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公平的经营环境,并在融资渠道、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企业更多的扶持和发展空间,让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世界。”唐建兴最后强调。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