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电源技术 > 市场分析 > “双反”刺痛我们 当下光伏市场不是真正市场经济商

“双反”刺痛我们 当下光伏市场不是真正市场经济商

2012-06-01

201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世界太阳能光伏电池产能的爆发式增长,光伏产品价格大跌,导致中国绝大部分企业亏损,部分企业停产甚至破产。据国家发改委产业司披露,“目前中国80%的多晶硅企业已停产”。

光伏行业作为朝阳产业,未来市场将会呈现指数增长。但短期内,产业仍将承受较大的供需压力。据赛迪智库统计,仅当前中国的产能已可满足未来2-3年世界光伏市场需求,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

但是,即使如此,在“十二五”期间,全国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光伏行业发展规划,有20多个地区规划建设光伏千亿产业园,一些大型企业也欲乘产业低谷期大举进军光伏领域。

“我们不认为对光伏行业的投资本身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个产业整个就是恶形恶状,是之前投资流动性过大,资金过度充裕,带来的投资冲动。”正略钧策合伙人、低碳研究院副院长梁瑞芳说,“最大的挽救就是加强行业的市场化,不要只关注那点政策。现在做过多的政策,只会授人口实。”

梁瑞芳说,我国的光伏企业大多集中在与晶硅技术相关的生产制造环节,业务重心偏光伏行业链的中游,即由硅锭、硅片、光伏电池到光伏组件的生产环节。“我国处在最容易被阻击的环节,聚集了四成至六成的产能,九成多的市场都在外面。”

我国光伏行业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结果是,利润不断被摊薄,也极易招致所在国的贸易保护。“一旦国外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国内晶硅制造业就会出现大量产品积压、资金链断裂,不利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徐征说。

“痛了”,我们也应该“醒”了。有专家提出,应该清醒的看到当下的光伏市场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商业化模式,而是一个“畸形”的没有规律性的过渡市场期。而“双反”一针见血的,刺痛了我们的先天不足之处,那就是核心技术的极度匮乏。

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稳定国外市场的同时,扩大内需,自主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摆脱“两头在外”困境,实现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路径。业内人士指出,一旦通过提高太阳能转换率降低电池生产成本,最终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我国光伏业将彻底完成从政府补贴型向市场驱动型的转变,整个行业才能迎来变革式的大发展。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