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显示光电 > 业界动态 > “互联网+电能服务”实现电网互联

“互联网+电能服务”实现电网互联

2016-04-27

  “项目构建的基于‘互联网+’的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典型节能项目测量与验证方法、能效仿真模型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月7日,在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组织召开的“省级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工程应用”项目技术成果鉴定会上,专家组纷纷表示。

  该项目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和河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项目的成功是中国电科院近年来深入探索“互联网+”与电网融合技术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煤改电、发展电动汽车、推广节能设备等一系列治理措施。与此同时,我国节能工作也在向量化性目标约束考核阶段过渡,这些措施和考核都需要采集监测能耗数据,来作为制定治理措施和评估节能效果的依据。而目前我国的用能单位整体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在节能减排领域,基于“互联网+”的用能监测服务平台正面临巨大的市场缺口。中国电科院研发的“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就是“互联网+”在电能服务领域的成功尝试。

  2010年~2011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和《电网企业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目标责任考核方案(试行)》,明确规定电网企业节约电力电量两个“0.3%”指标。针对国家发改委的文件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推进节能服务体系建设,电能服务管理平台是整个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3年,在公司的统一指导下,中国电科院承担电能服务管理平台的研发工作。该项目是公司重点投资并在公司经营范围内统一推广的大型项目,要求在半年内具备部署上线的条件。对于一个毫无基础的大型项目,这么短的工期、这么高的要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中国电科院迅速整合各相关单位的科研力量,组建了150余人的研发团队,在封闭场地开始了连轴转地工作。中国电科院用电与能效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李斌说:“前方是有困难,但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一定可以攻克各种难关。”

  由于该项目数据资源浩繁,架构部署复杂,技术难度大,研发团队查阅国内外相关技术资料,现场调研切实了解政府、电网企业以及用能客户的实际情况和应用需求,努力将电能服务管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经过了100多天不懈的努力,艰苦攻关,最终按期提交出设计完善、理念先进、安全可靠的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圆满完成了公司的任务。

  电能服务管理平台的推出,填补了公司“互联网+”节能业务信息化管理的空白,为公司节能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电能服务管理平台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以大数据整合分析为核心,以服务用能用户为最终目的。上线近三年来,应用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已经在公司经营范围内的26个省电力公司完成部署应用,接入的企业用户达到1997家,部署的监测点超过1.7万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国网河北电力的“省级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应用为例,截至2015年12月,在为用户基于平台提供的“互联网+”专业节能服务方面,共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7601万元,间接经济效益50多亿元。据国网河北电力营销部杨硕介绍,基于“互联网+”的省级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已成为提升国网河北电力终端服务能力的首要工具,也是促进河北省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管控平台。

  在用户用能服务方面,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为用能用户提供了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的能源管理工具。利用安装在用户侧能效终端可实时监测采集用户的能耗数据,并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效模型进行深入分析,为用能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用能服务。

  2015年年底,平台研发团队深入山东省企业用户调研电能服务管理平台的实施和应用时了解到,济南市某玻璃制造公司自接入电能服务管理平台一年多来,已创造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节能专工对电能服务管理平台给予高度评价,称:“以前每个月上报能耗数据时特别忙碌,需要协调不同的厂区车间人工抄录数据;现在坐在办公室,设定一个日期,数据报表就可以按时自动生成了,非常方便。而且通过这个平台,一旦哪里有故障,甚至用电异常,手机就能收到短信。还有个特别实用的地方是能效对标。通过可视化的界面,我们在行业内的排名,我们哪条生产线能效水平低,哪个设备有节能改造的潜力都一目了然……”

  未来,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在促进社会节能减排和提升公司供电服务质量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电能产品的差异化很低,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将是未来售电市场竞争的焦点,需求侧管理和节能服务等将是未来售电市场最前沿、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电能服务管理平台是公司从客户思维向客户思维转化的有益尝试,也是供电企业采用“互联网+”技术为用能用户提供优质电能服务的重要工具,在提升客户满意度和电网企业形象,降低电网企业运行成本,增强电网公司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