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显示光电 > 业界动态 > LED替代品 一文看懂全球OLED产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LED替代品 一文看懂全球OLED产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2016-05-24

  随着液晶屏发展已臻成熟之际,市场对下一代显示技术的焦点俨然已经聚焦在AMOLED(OLED中用于显示屏的)上了,风头越来越盛。有机构预测,小尺寸AMOLED投资将逐年增温,到2020年以前产能将以每年20~30%以上的高速复合成长。现在在智能机的应用早已打开,未来AMOLED在电视、平板、甚至于新兴的虚拟现实设备也都有其发展机会。

  集邦科技旗下WitsView_邱宇彬先生在雪球访谈上详细解读AMOLED的趋势,从规格、技术、材料、市场、产能、区域竞争等不同构面,一起剖析OLED这个明日之星的发展。LEDinside也关心作为LED的潜在替代品OLED的发展趋势,特此将访谈内容整理转载如下:

  国内厂商及所处的竞争地位

  问:请问现在从技术和产能上看,中国厂商中最有机会短期内追上韩系OLED厂会是哪家?

  WitsView_邱宇彬:中国目前在AMOLED量产进程最快的是和辉光电,主要依赖一条4.5代产线,产能规模相对有限,良率方面则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但发展新技术新投资需要的是稳定资金帮助、技术团队支援与可长可久的客户基础,从这两个条件来看,刚进入放量阶段的天马以及未来有意从LTPS跨入AMOLED的京东方,中长期的发展状况可能相对值得期待。

  而维信诺与国显偏向供应链分工的关系。前段AMOLED面板由维信诺制造,后段模组则交由国显负责。维信诺虽然投入时间早,但一直没有进入量产阶段,也看不到具体放量的时程。

  问:中颖电子在AMOLED行业内的优势在哪?技术壁垒是否牢固?

  WitsView_邱宇彬:相较于三星显示在发光材料、专利以及设备下早已有了缜密的布局,驱动IC至少不是一个密不通风的区块。

  国内聚焦在OLED驱动IC发展寥寥可数,只要厂商稍微具备优势,就算产品目前仅在低端HD产品上放量,至少有机会跟着未来国内的AMOLED投资一起发展。

  问:国内OLED技术掌握到什么程度,能有多大的竞争力?

  WitsView_邱宇彬:国内AMOLED年初该进入量产的阶段,但目前仍聚焦在比较低端的HD分辨率产品上。在供应链方面,除了驱动IC稍有布局外,对于其他材料、零组件、甚至设备的掌握度都还很低。

  问:哪间公司拥有和日本公司同等级的核心技术?

  WitsView_邱宇彬:严格说起来,AMOLED的核心技术与竞争力皆掌握在韩商三星显示手上,日本厂商JOLED或Sharp等虽然都宣称拥有技术与专利,但因为尚未进入量产阶段,与三星显示的成熟度相比仍有一段不小的落差。至于国内方面,目前尚未出现在技术上具备全球竞争力布局的公司。

  问:在产业链上,我们的优势在哪个环节?

  WitsView_邱宇彬:跨入AMOLED有三个巨大门槛,分别是资金、技术能力、关键设备与材料取得。大陆对比台湾或日本,至少在资金投入上的限制来得少些,这是第一个优势。

  其次,AMOLED再新再神,还是需要顺利贩售才有其意义。跟LCD状况类似,国内还是提供一个潜在的庞大市场,做为厂商投资最强而有力的后盾。

  由于专利壁垒已经形成,中国厂商未来在AMOLED上的发展仍以面板厂本来最具潜力,材料、设备端受限于专利的影响最大。

  问:OLED不是基本全部三星生产吗?国内其他厂商能分得多少市场呢?

  WitsView_邱宇彬:目前三星显示囊括小尺寸AMOLED超过95%以上的市场,而大尺寸电视OLED则是LGD的独家生意。国内厂商在AMOLED市场发展的脉络,可能要先将设备/材料取得、制程/量产能力等问题克服后,才有进一步讨论市场份额的空间。

  OLED的缺陷与核心技术

  问:重点谈谈制约OLED应用的缺点或有哪些目前不能解决的缺陷。

  WitsView_邱宇彬:在市场上一味地吹捧AMOLED技术的同时,事实上我们可能也必须关注AMOLED的问题。

  首先,还是在于发光效率跟寿命的问题,手机更换时间较短,对于OLED来说这部分问题得以极小化,但应用在IT、甚至TV等换机周期动辄五年以上的应用产品来说,寿命还是一个缺憾。

  其次,OLED的分辨率提升对比LTPSLCD还是有其不足之处,虽然这部分可以透过像素演算的方式补偿,对毕竟还是有其根本限制。

  第三,OLED的大型化挑战仍高,除了手机应用,要跨入LCDIT、TV、甚至公众显示器等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问:据了解OLED有两种技术方向,蒸镀和印刷,前者韩国掌握,后者日本控制。我国OLED生产大都采用哪种技术?国内有哪些公司具备生产OLED生产设备?国内在OLED生产链上有什么优势?

  WitsView_邱宇彬:OLEDPatterning制程确实分成蒸镀与印刷(也可称之为喷墨)两种。由于目前量产品都是基于蒸镀技术,因此国内厂商现在也都清一色采用蒸镀方式生产OLED。设备部分由于三星显示的主导,目前聚落集中在韩国,针对前端制程设备,国内并没有看到具体有成果的供应商。

  问:请问除了下游的面板,OLED产业链上游,诸如发光中间体、用膜材料、封装材料等,哪些是技术壁垒壁垒相对高,毛利较高的细分产品呢?

  WitsView_邱宇彬:AMOLED无论材料或设备,目前都有极高的入门槛。其中发光材料讲究的是寿命与效率,专利门槛最高。蒸镀制程是AMOLED的灵魂,目前全球除了日商Tokki外,还没有出现竞争力足以相提并论的其他设备商。因此蒸镀不仅仅是制程能力的壁垒,设备能否取得同样影响后进者实现量产的进度。

  玻璃与薄膜封装的材料则没有特别门槛,但这部分主要的关键是制程专利与设备,多数设备把持在与三星显示关系紧密的韩国厂商手上。柔性AMOLED也是近期的显学,由于柔性PI基材需要耐温,目前也几乎被日本上游厂商所垄断。

  问:请问今年OLED上游的中间体和发光材料有涨价预期吗?相关公司会不会扩产?

  WitsView_邱宇彬:发光材料个人认为要涨价机会不大。化学材料其实关键在于配方与专利,产能方面,关键供应商早已依据主要客户三星显示的需求做产能规划,在缺货问题发生概率极低的前提下,因此价格要上涨的可能性很低。

  问:请问南玻有没有生产OLED玻璃面板能力?

  WitsView_邱宇彬:OLED玻璃与LCD玻璃一样,需要特殊的配方要求,目前仍把持在传统美、日玻璃基板大厂手中。

  问:AMOLED是不是很需要曲面玻璃搭配?还是并不是很需要?

  WitsView_邱宇彬:AMOLED相较于LCD的最大优势在于可搭配柔性背板,柔性AMOLED的发展进程分别是曲面、可挠、最后才是折叠。由于目前柔性OLED仍处于低一个曲面阶段,因此搭配双曲面(也就是行业内称的3D玻璃)玻璃盖板是必须的。

  OLED的竞争技术

  问:IGZO前景如何?

  WitsView_邱宇彬:个人对IGZO(或者说Oxide)看法偏向乐观。虽然Oxide跟AMOLED的搭配仍仅限于TV应用,但可以想见省电仍是接下来LCD提升竞争力的一个绝对方向。在这样的趋势下,Oxide在笔记本、平板市场的需求增长是可以期待的。

  问:请问为什么说OLED爆发的拐点已经到了,从哪几个纬度来衡量?

  WitsView_邱宇彬:个人觉得还是柔性屏的应用。传统LCD屏由于必须建立在玻璃的制程上,因此外观变化不大,连带影响终端产品的设计变化,智慧手机就是一个例子。柔性屏的实现,让很多终端设计的想像空间大幅提高,这也就是为什么AMOLED会这么火红的原因了。

  问:OLED市场主要的市场应用产品?未来电视能否大规模使用OLED?

  WitsView_邱宇彬:就我的看法,AMOLED未来几年最大的发展市场还是在于手机。除此之外,逐渐兴起的头戴式虚拟实境装置也是AMOLED另一个发展具备绝对优势的领域。

  至于大尺寸电视方面,虽然目前已经有白光OLED产品进行推广,但无论从成本、技术落差、产能配置各个项目来看,3~5年内OLED还是仅能以利基方式存在于电视市场。

  问:OLED目前还是成本较高,我了解的情况是良品率是制约成本的主要因素,现在良品率大概是多少?良品率和面板大小是否有直接关系?近一两年是否会有较大提升?

  WitsView_邱宇彬:以三星显示为例,其实该公司在硬屏OLED上的生产状况已经十分成熟了,平均达到80%以上问题不大,良率挑战比较大的还是在于柔性屏的生产。当然,良率与尺寸、基板大小、硬性/柔性、分辨率等仍有着直接且绝对的关系!

  问:现在有无替代OLED的技术?

  WitsView_邱宇彬:由于AMOLED的优势在于柔性上,目前业界讨论比较多的柔性显示技术为MicroLED。然而,两者不全然存在绝对的取代关系,反而比较偏向不同地区供应商技术选择的差异。

  除此之外,毕竟AMOLED除了硬屏外,柔屏部分也已经进入量产阶段,相对上除于开发阶段的MicroLED来说,技术成熟度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