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电源技术 > 业界动态 > 清洁能源发展成为亮点 新能源发展仍需突破瓶颈

清洁能源发展成为亮点 新能源发展仍需突破瓶颈

2018-04-17

  4月11日,由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编著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

  《报告》共分为八篇,包括综合篇、能源消费、能源投资、能源生产、能源价格、能源装备、电力市场和展望篇,分别对综合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非化石能源的运行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思想为引领,聚焦能源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生动的图表全面反映一年来能源发展的成绩和不足,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以及理性客观的分析来发掘现象背后的逻辑,同时对未来能源发展提出展望和相关建议。

  能源清洁发展成为亮点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能源转型的重要节点年。

  《报告》指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已成为能源发展的总方向。从能源发展绩效指标来看,产能利用明显提升,能源清洁发展成为亮点。

  根据《报告》,2017年,能源消费增速回升,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达44.9亿吨标煤,同比增长2.9%,增速较前一年提高1.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0.4%,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0.8%,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8%。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占比不断提高,2017年,电能占我国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约24.9%,同比提高约1个百分点。

  2017年,能源生产总体稳中有升。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5.9亿吨标煤,同比增长3.6%。其中,化石能源生产占比82.3%,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生产占比17.3%。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第一大国。

  新能源发展仍需突破瓶颈

  随着新能源需求的加速增长,我国在新能源生产供给、推动能源转型方面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

  部分清洁能源的供给仍然不足。比如,在工业煤改气和北方冬季取暖煤改气等因素的拉动下,天然气需求集中释放,超过供应能力。2017年冬季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气荒”。

  《报告》认为,我国天然气消费一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峰谷差,2017年,我国鼓励工业企业和冬季供暖以气代煤,加剧了季节性峰谷差,北方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供应紧张。

  《报告》建议,要解决冬季用气紧张的情况,从短期来看,还需严格执行“压非保民”措施,做好煤改气产消衔接;从长期来看,需要加大天然气供应能力和储气调峰能力,扩大进口来源。

  为此,还需要在价格方面有配套措施,尽快推出季节性气价,对可中断用户实施优惠气价。

  除了供给不足外,稳定性不足和并网不充分等因素也阻碍了新能源生产的发展。

  2017年,我国仍存在弃水、弃风、弃光、核电机组限出力的现象,电力系统调峰能力仍不能满足非化石电源发展的需求。

  为此,《报告》建议各类非化石电源宜协调发展,增加有效供给能力;在系统调峰能力无法满足要求时,各类电源都要参与调峰运行。与此同时,扩大峰谷电价应用范围,从消费侧提升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推广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从供给侧提升电力系统调峰能力。

  针对当前广受关注的西南水电外送这一热点问题,《报告》建议,一要政府主导,由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力量研究消纳市场和通道落点;二要方向合理,送电方向要符合国家能源流向总格局;三要多方共赢,要充分考虑受端地区的合理诉求。

  加强清洁替代是大势所趋

  展望2018年,《报告》认为,推动能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是大势所趋,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对此,《报告》建议,要加强清洁替代,优化天然气需求侧管理,平稳有序转变能源消费方式。煤炭宜继续精确实施去产能政策,防范化解炼油产能过剩风险,统筹安排淘汰落后产能与发展先进产能,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有序推进核电发展,协调发展非化石电源,加快优化能源结构,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促进能源互联网、多能互补、新能源微网、储能等示范项目推广应用,培育新增长点,尽快形成新动能。

  需要强调的是,清洁替代并非只是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传统能源的清洁化生产和利用也是重要途径。比如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占比高用途广,做好煤炭的清洁化,对提升能源整体效率、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报告》建议:统筹安排淘汰落后产能与发展先进产能,提高先进产能比重;在部分地区可适当提高煤矿落后产能退出标准;鼓励煤矿企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同步推进配套工作,例如,做好煤矿产能标准分类工作,对非先进产能严格执行276个工作日制度;对煤炭调入能力偏弱的地区,要加强煤炭产运协调等。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