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工智能 > 业界动态 > 600支队伍参赛、三大赛道PK 今年的之江杯诞生了哪些AI“新势力”?

600支队伍参赛、三大赛道PK 今年的之江杯诞生了哪些AI“新势力”?

2021-12-11
来源:人民微看点
关键词: AI 人工智能 互联网

12月10日,2021之江杯全球人工智能大赛颁奖典礼在浙江杭州举行。自八月底启动至今,大赛共吸引近600支团队报名,来自海内外高校、互联网企业、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人工智能优秀人才同台竞技,展开激烈角逐。

本着“以赛引才、以赛兴业、以赛促研”的宗旨,本次大赛设立创新赛、创业赛、揭榜赛三大赛道,下设七个赛题,大赛总奖金池超过2000万元。经过初赛、决赛,项目路演、答辩等环节,最终,来自大华股份的DH-Goods和来自北京远鉴信息的testabc两支团队获得创新赛一等奖,杉数科技“商用优化求解器COPT”获得创业赛一等奖,来自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的两支团队成功揭榜。

96f4-a795f28d6832b51227af469655a7e0f8.jpg

2021之江杯全球人工智能大赛获奖名单

“之江杯人工智能大赛到今年已经举办了四届,一届比一届办得好,参赛团队都是海内外优秀的AI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潘云鹤在颁奖典礼上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才的汇聚和驱动。全面发掘AI领域优秀人才,正是之江杯全球人工智能大赛的首要宗旨。

据统计,本次大赛共吸引近600支团队近5000名选手参与。团队成员来自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挪威科技大学、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中国平安、阿里巴巴、大华股份等海内外高校院所和企业。参赛选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比65%,其中博士研究生接近总人数的18%,有海外留学及工作经验的占比达20%,创业赛40%项目团队其中的核心骨干人员有海外背景。

来自北京远鉴信息的testabc团队是创新赛非确定场景语音识别一等奖获奖者,团队成员在语音识别领域有近5年的技术积累。

“在语音识别方面,我们使用了较为前沿的网络结构,而且将模型量化等方法引入竞赛方案;在声纹识别方面,我们优化了神经网络结构并大幅度降低了交叉错误率。”testabc成员在回顾比赛时说道。

在零样本目标物体识别赛题中,DH-Goods以工业落地级别方案,轻量级、高性能、易部署等优点夺冠。

DH-Goods成员表示:“我们的方案训练时间短,模型参数小,能满足绝大多数移动设备和芯片的要求,能够将零样本目标识别在移动端落地变为可能,也可将方案扩展到新零售和智慧餐厅领域。”

除了面向产业应用的创新赛,今年的大赛新设揭榜赛赛道,旨在借助人工智能推动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经过专家组评审,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吴旻团队成功揭榜“基于数据与计算驱动的材料设计算法与模型”项目,中国药科大学廖俊团队成功揭榜“基于靶标结构的小分子配体从头设计与生成AI模型”项目,两个团队各获得300万元科研经费奖励。

“接下来,我们将在生成效率、数据库、算法性能等方面朝预期目标迈进,未来也会将小分子端到端生成模型集成至之江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廖俊表示。

在创业赛中,“商用优化求解器COPT”项目获得一等奖。该项目能为大规模人工智能决策应用提供高效计算服务,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学规划算法深度结合,在数十亿甚至数万亿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中计算最优解。

随着本届之江杯的落幕,之江实验室已成功举办四届全球人工智能大赛。

“本次大赛在产融结合、赛题维度等方面比往年有显著提升,让一批国内外领军课题团队与优质AI创业项目参与到赛事中,参与到之江实验室的科研发展中,真正把‘以赛引才、以赛促研、以赛兴业’的办赛宗旨落到了实处。”之江实验室副主任袁继新表示,“未来,之江实验室将继续和全球AI从业者一道,将之江杯打造成为品牌力强、影响力大的人工智能赛事,助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浙江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





最后文章空三行图片.jpg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