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业界动态 > “系统运维云”将改变银行业

“系统运维云”将改变银行业

2012-06-18
作者:叶林
来源:Sina

  

  “过去一提云计算就是晕,或者是人云亦云。”在2012 IBM(微博)云计算高峰论坛上,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王胜航在演讲中如是调侃云概念。和去年普及云概念和云策略不同,今年IBM的云计算高峰论坛以实际应用案例为主,从不同行业的实践角度,诠释了云计算为商业和社会带来的巨大价值。其中,IBM主要分享了中国石化集团、新奥集团、交通银行几组客户实践案例,云计算落地可谓掷地有声。

  对多数用户而言,他们最难理解的是云计算真正能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什么。王胜航认为,云计算作为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结合,无疑能在企业的商业转型中承担着助推剂的作用。因为它能重新定位企业的IT价值,激发商业变革。

  按照IBM的逻辑,云计算模型并非只是实现IT转型,而是彻底变革企业业务模式的一种有效手段。云计算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企业如何从战略角度利用云计算进行创新,超越竞争对手,并且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云计算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而不在于它是“什么”。

  企业利用云计算的方式将从根本上影响到它们如何出色地与如今的市场转型保持前进。在众多精彩云案例中,除了IBM和新奥集团结合云计算和智慧节能创新概念共同打造的“泛能云”规划项目备受好评之外,IBM助力交通银行在国内率先打造的数据中心“系统运维云”也获得外界的极大关注。

  在交通银行的案例中,基于银行生产流程的先进BPaaS(运维服务云)平台,IBM为其在国内率先打造数据中心“系统运维云”,从而实现对系统运维流程的有效梳理,并打造端到端的面向服务的系统运维流程平台。

  作为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交通银行近年来也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009年交通银行提出了“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战略目标,在该发展战略下,交通银行对IT的建设和发展也获得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首先,IT建设需要从传统的业务支撑角色向产品创新和业务驱动的角色转变;其次,IT运维管理也需要突破原有IT模式的束缚,全面提升IT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快速交付能力。正是基于这些前提条件,从2003年起,交通银行就制定了IT运维发展路线图,并通过多年发展,使自身的IT运维能力经过了集中整合、自动化与共享、动态与流程化三个阶段,并开始向“面向服务”的模式转变。

  此后,交通银行又提出了实现一站式IT运维服务、IT运维的弹性扩展能力、自动IT运维服务衡量和计费能力、快速服务交付能力以及规模效益等IT运维发展目标。而云计算所特有的高效、易扩展、快捷、大规模和可计量等特点恰恰满足了这些需求。为此,IT运维的“云化”自然就成为交通银行打造全新IT运维平台的重要方式。随后,交通银行与IBM便开始展开深入合作。

  IBM通过对交行当前的IT运维发展状态以及未来业务发展需求的分析,制定了数据中心云计算发展规划,并拟定出了打造数据中心“系统运维云”的实施计划。其中,“系统运维云”将云计算的应用从基础设施云(PaaS)上升到运维服务云(BPaaS)的层面。该“系统运维云”主要包含云服务平台门户、运维服务自动化、配置与软件生命周期管理、运维支持管理四大部分,并以服务目录为中心,实现服务标准化、自动化和虚拟化。这是一款端到端的面向服务的系统运维流程平台,可以覆盖系统安装、健康检查、系统巡检、信息收集、日常监控、容量管理、安全审计等全方位的日常运维服务。同时,该平台还将通过统一的IT运维管理,集成各类智能化管理工具,实现集中统一的自动化管理。

  根据交通银行数据中心副总经理郑仕辉提供的数据显示,通过“系统运维云”的应用,预计服务器存储资源使用率可以提高到70%以上,基于UNIX平台的系统环境部署交付的周期从数天缩短到数小时,管理流程从半自动化转变为端到端的自动化。同时,在新系统安装时,该云平台可以实现一站式的自助服务及管理,并使内部平均周转时间减少50%以上。这些变化将大大提升IT系统交付的能力和运维效率。

  另外,通过“系统运维云”的构建,交通银行将获得一站式的IT运维服务能力、IT运维的弹性扩展能力、自动IT运维服务衡量和计费能力、快速服务交付能力以及规模效益。该平台的实施不仅突破了国内云计算应用多处于开发测试以及IT基础构架的层面,真正实现了云计算对银行生产流程的重新梳理,也将成为交通银行打造未来云模式的重要一步。

  云计算无疑已成为IT与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势必会成为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用郑仕辉的话来说,“这次‘系统运维云’的构建将大大推动交通银行的IT运维由‘标准化’和‘自动化’进一步向‘面向服务’和‘虚拟化’转型。”其给银行业带来的变革无疑是不容低估的。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