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业界动态 > 突破寄生效应桎梏 7纳米FinFET制程技术不卡关

突破寄生效应桎梏 7纳米FinFET制程技术不卡关

2015-07-03

  智慧装置不断推陈出新,驱动半导体制程加速演进,然而鳍式电晶体(FinFET)从10奈米微缩至7奈米时,漏电问题将更为严重,成为一大技术关卡;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已透过改善寄生效应的方式克服此一挑战。

  智慧装置推陈出新,其相关晶片和制程需求日渐成长,其中鳍式电晶体微缩亦成为重要课题。鳍式电晶体从10奈米微缩至7奈米,将遭遇诸多技术问题,譬如寄生效应纷纷浮出水面,鳍式电晶体微缩应首重改善寄生效应,进而减少漏电情形。

  每一代半导体制程新技术降临,都代表设计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变得越发重要。明显的例子即是10奈米以下鳍式电晶体(FinFET)的微缩,本文将说明FinFET微缩的选择与限制。

  智慧装置驱动晶片制程加速演进

  随着智慧型行动装置的系统单晶片(SoC)效能要求遽增,以及更紧凑的上市时程(Time-to-market)”,逻辑制程需求也大幅成长。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表示,每当新一代技术出现时,同时缩减面积、改善速度、降低耗能、减少成本,向来是第一要务。截至目前,此作法都成功带动制程持续微缩,从28奈米的平面式(Planar)矽元件、到20奈米平面式矽元件、最后到14/16奈米矽基(Silicon Based)FinFET与10奈米技术节点。FinFET技术的引入,使晶圆厂更能控管通道静电,维持接近理想值的次临界摆幅。在元件阶级上,新的破坏性解决方案,将持续改善7奈米技术节点效能,除可能利用非矽基的高迁移率材料,取代矽基通道材料,也可能采用环绕式闸极结构,以水平或是垂直奈米线形式呈现,以提供最佳的静电通道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寄生电容(Parasitic Capacitance)和电阻等其他元素的重要性也逐渐浮上台面。

  FinFET微缩至7奈米 遭逢寄生效应困境

  从7奈米节点开始,寄生效应影响日益重要。晶片面积微缩带来多余电容和电阻,急遽降低系统速度和电力表现,是系统阶层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表示,以往未影响到系统效能的寄生效应,现今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前、后段制程的串联电阻与寄生电容,例如互连层间的寄生电容,以及闸极(Gate)与源/汲极(Source/Drain)之间的边缘电容,再也不能被疏忽。

  串联电阻降低电晶体的有效电压,而寄生电容占据部分系统电力,使运作减速。如欲在7奈米节点达到目标效能,优化通道材料等电晶体元件仍无法达成,必须引进改善寄生效应及其影响的创新技术。

  运用气隙间隔片技术 改善寄生效应

  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及其团队整理出主要影响效能的问题后,已研发出能改善设备寄生效应的创新技术。举例而言,晶圆厂可利用气隙间隔片改善间隔距离和介电常数、包覆接点以降低接点电阻率,或优化后段制程的宽度、强度、以及鳍片高度。在设计阶层可减少每个装置的FinFET数量,团队透过模拟和计算,同时评估所有新参数,最后得出最可能达成目标的方案。

  此评估结果,能做为不同方案中的功率及频率基准。例如,搭配矽基通道的FinFET中,最理想的串联电阻为何?包覆接点后预期得到何等速度效益?在评估各方案所达成的效能后,将能协助微电子研究中心相关技术研究员,在众多方案间做出选择,并给予技术蓝图的发展建议。

  元件漏电减低 有助面积微缩

  制程微缩主要目的是改善系统速度,但未来速度不再是主要驱动力。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表示,过去每一代新技术出现时,已有能力在晶片中放入越来越多电晶体。但因漏电现象,每个电晶体减少的功率,并无法跟上面积微缩脚步。这表示每个新技术世代,在“每个晶片上可以放入多少电晶体”,以及“能以相同功率分配驱动的电晶体比例”,此二问题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在面积增加与功率增加之间的差距,被称作“黑矽(Dark Silicon)”。因此推动面积微缩时,也许不能为了特定功率分配,而在晶片上使用额外电晶体,这也是为何需要在元件层级上,找出减少漏电的解决方案。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