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MEMS|传感技术 > 业界动态 > 抢占“互联网+”制高点 突出广东物联网优势

抢占“互联网+”制高点 突出广东物联网优势

2015-09-01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统计,2014年,广东物联网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为4694件,比上年增长近一倍;截止2014年10月,我国物联网有47项国家标准正式立项,广东占27个,是我国物联网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制定和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此,我们对广东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开展了调研,特别是对其全球专利布局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认为广东物联网产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物联网相关企业的新常态。进一步突出物联网专利研发的领先优势,对于广东抢占“互联网+”行动计划制高点,推动知识社会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进而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广东物联网产业发展和专利研发处国内领先水平

  2006年以来,广东相续颁布了系列文件,提供务实的政策支撑,特别是《广东省物联网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使广东物联网产业发展和专利研发进入跃升期,走在全国前列。

  (一)从产业规模看,广东是我国物联网产业第一大省

  按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值约5800亿元,广东2400亿元,占比超过40%,是我国物联网产值第一大省。从企业规模上看,至2014年底,广东物联网相关企业达3100家,同比增长11%;其中市场规模超10亿元的有5家,超50亿元的有3家。在物联网产业核心基础设施射频识别(RFID)领域,广东省RFID市场规模占全国42%以上,领先优势明显。

  (二)从专利申请看,广东是物联网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统计,2014年,广东物联网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为4694件,比上年增长近一倍;截止2014年10月,我国物联网有47项国家标准正式立项,广东占27个,是我国物联网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三)从技术创新看,广东多个关键技术及分支专利申请均位居全国前三

  在物联网技术所涉及的4个关键技术层次(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以及共性支撑技术)中的15个技术分支中,广东的专利申请量均位居全国前三。在12个技术领域(包括:二维条码技术、组网技术、无线接入技术、传感器技术、云计算技术、异构网融合技术、网络存储技术、智慧物流技术、智能交通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中的第一重要申请人,都将研发重点放在该领域的核心技术方向上,这对助力广东抢占“互联网+”行动计划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四)从专利申请人看,广东企业依托专利研发实现产业链高端国际竞争已成为新常态

  在申请量领先的全国专利申请人中,广东也占有绝对优势。在专利数量及专利核心技术的掌控上,广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处于领先位置;同时,广东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专利布局实力也很突出。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我国传感器技术专利申请量最大的企业,该公司在传感器的MEMS声学传感器技术分支上具较强的创新实力和竞争力。依托专利创新,对于打破日本企业在该领域的绝对优势,在产业链高端领域与松下、东芝、佳能、三菱、日立等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广东物联网专利研发存在突出问题

  广东物联网从产业规模及企业集群上看,在国内拥有较大领先优势;在多个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分支上,也均处于国内前三位,但仍需清醒认识到当前研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落后发达国家5-10年,仍有较大赶超空间

  第一,美日韩在物联网领域专利布局较早并掌握核心技术专利。物联网相关技术专利申请,从2000年开始较大量的涌现,并维持着增长趋势,超过50%的物联网技术掌握在美国和日本手中。韩国近几年对物联网技术高度关注,研发迅速,专利布局异军突起。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在物联网所有技术领域中,几乎均是主要的专利技术原创国,原创技术专利申请量占总数的80%以上。第二,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发展大约落后美国和日本5-10年。中国物联网技术从2000年左右开始起步,2005年物联网专利申请才开始显着增长,2008年以来专利申请量开始超过美国和日本。若能维持当前研发投入的增长强度,并不断提高专利申请质量,未来中国在物联网技术方面仍然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中国是物联网技术方面重要的专利申请目标市场,多家国外公司已在我国形成初步专利布局。这就需要我省企业在实施物联网技术时,加强对相关公司相关申请的重点关注,及时调整研发方向,或者利用知识产权手段规避侵权风险。

  (二)广东物联网专利整体技术构成存在一定缺陷

  目前,广东在物联网领域已确立较为领先优势。物联网专利申请量较大,拥有相对较多的核心技术专利。但是,第一,广东在物联网某些重要技术分支的专利布局仍有待突破。与国内外其他优秀机构或领先企业相比,广东在某些领域还有一定的不足,如在传感器技术领域,对纳米传感器的投入力度不足,专利产出较少;在光纤传感器和MEMS传感器方面,专利布局与全国领先的其他四省市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在射频识别领域,在读写器、辅助设备这两个技术分支上的专利申请量虽在国内领先,但与全球领先企业相比,核心技术专利数量较少,研发力度较弱。第二,专利技术预警体系建设不足。国外申请人在传感器技术领域的光纤传感器分支、射频识别技术领域的标签技术分支等核心技术分支上拥有相当的专利申请量,广东企业在这些技术方向上投入研发时,还缺乏对技术风险情况进行预警和风险预案。

  (三)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创新协同效应有待发挥

  广东物联网企业在专利申请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在有些技术领域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占比达到95%,这说明企业是广东物联网专利研发的绝对主力,而专利又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形成市场优势和研发资源优势良性互动的新常态。但广东高校及科研院所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仍有待发挥,专利申请量占比低。在有些技术领域,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甚至远不如研究资源较为贫乏的个人申请人。广东高校应利用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为物联网基础创新发挥更强的理论支撑,实现产学研更加紧密的结合,不断提升广东物联网专利创新质量。

  (四)珠三角物联网产业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第一,广东物联网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数量很少。深圳申请量占绝对优势,主要有华为、中兴通讯、鸿富锦精密等几个全国领先的申请人。广州的专利申请量较多,主要有华南理工大学、威创视讯公司等几个重要申请人。第二,珠三角专利创新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需要引起重视。物联网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可出现“虹吸效应”,也可出现“扩散效应”。通过加强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减少珠三角对粤东西北地区物联网前端的人才、研发等资源“虹吸”及物联网后端制造领域的“扩散”,缩小粤东西北“数据鸿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抓机遇增优势,抢占“互联网+”行动制高点

  (一)聚焦技术创新方向,以市场化产业化方式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差距

  第一,只有以市场化产业化方式产生的企业专利技术创新,才是可持续的、高效益的。面向重点领域,分批建设物联网示范工程,逐步在智能环保、智能市政、智能农业、智能电网等方面稳步推进物联网的应用,使示范应用带动物联网产业的持续发展。第二,重点攻克核心技术,积极发展物联网支撑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如在物联网核心技术方面,强化在射频识别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接入技术等感知层技术的优势地位,积极突破网络层的云计算、异构网融合技术;在支撑技术方面,着重发展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智能嵌入式技术以及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使物联网产业发展得到全面的技术支撑。第三,努力提升专利技术产业化应用水平,强化专利在企业市场经营活动中的价值和地位,注重专利技术的商业运用。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要持续关注与广东物联网研发和产品高度相关的技术的专利法律状态,通过技术特征对比分析侵权可能,对风险情况进行分级,为规避专利侵权风险打下基础。同时,对可能构成专利壁垒的重点专利(申请)技术,依据专利法和专利实施细则全面排查是否存在专利法规定的可以提起公众意见或者无效宣告请求的缺陷,通过专利信息分析主动无效他人专利,保护自身利益。

  (二)着力标杆企业培育,以企业创新集群为载体提高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

  第一,企业创新集群是产业技术创新升级的重要载体。环珠三角城市群是广东物联网产业的核心区域,尤其是深圳,在几乎所有技术方向上都居全省甚至全国前列。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在珠三角地区建立物联网企业知识产权联盟。通过知识产权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等方式形成物联网产业创新集群,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工作,争取专利标准化,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第二,加大标杆企业专利技术创新扶持力度。在广东物联网产业中,确定一批在知识产权方面先行的企业,给予必要的支持,促进其在知识产权方面跨越式发展。如中兴、华为、深圳远望谷、华南理工大学、深圳矽感科技等,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竞争实力。

  (三)提升专利研发人才服务,以高端研发人才培育和交流为支撑,增强广东专利创新机构协同效应

  第一,专利技术创新最核心的资源是高端研发人才。以高端人才培育、交流为支撑,通过科研院所和广东物联网创新企业在高端人才方面的充分合作,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实现互联网高端人才生产和应用的无缝衔接。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在物联网知识产权研究领域处于较为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和人才培育基础,通过在省内外高校和企业建立物联网领域的产学研研发基地等机制,建立协同效应。第二,加大对高端知识产权人才的服务力度。通过机制创新培养一支分层次、成梯队的知识产权研究、管理、代理、诉讼人才队伍。省知识产权局可以先期选拔100名物联网技术相关企业高端知识产权人才,创新合作培育方式,努力打造出一支能够服务于“互联网+”大发展的高端专利人才队伍。

  (四)建立有助于把专利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的现代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第一,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制度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利用专利信息支持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发展,全面跟踪全球专利动态,深度开发利用专利信息资源,开展产业专利分析及预警,建立省内统一的知识产权预警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为物联网重大项目的启动提供决策支持,为行业和企业提供研发参考动态信息。第二,努力推进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平台建设。构建能够促进专利技术引进、转让、许可等综合运用的平台,向社会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并通过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广泛合作,促进技术成果专利化、专利成果产业化。第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保护物联网知识产权,加大对不正当竞争和恶意侵权的执法力度,优化物联网产业的知识产权环境。

  (五)通过物联网产业联盟、示范应用项目倾斜等,逐步缩小粤东西北与珠三角的“数据鸿沟”

  物联网发展的背后是大数据的采集生产和应用,当前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之间的“数据鸿沟”已经产生并逐步扩大,通过专利的交易和转移、物联网示范项目重点倾斜、物联网后端制造链条转移等,可以逐步缩小“数据鸿沟”。第一,建立“专利池”,为物联网领域相关专利向粤东西北转移提供绿色通道。引导物联网相关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逐步构建知识产权联盟,协会企业可以就专利进行相互许可或者交易,以避免域内企业之间因知识产权纠纷导致的内耗,以知识产权促进物联网企业研发及市场方面的整合。第二,以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倾斜为着力点。将包括智能物流、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慧市政、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能水利、智能安全等涉及到工业、农业生产及公共领域的多个具体应用拓展到粤东西北,通过项目示范效应在粤东西北培养出一批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企业,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使“互联网+”在创业、就业、创新、升级等方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促进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广东未来增长新引擎。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