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业界动态 > 寻找无线通讯下一个奇迹

寻找无线通讯下一个奇迹

2015-12-08

  “您发表的无线通讯文章都很出色,请问哪一篇您最满意?”面对英国布鲁内尔大学面试官的提问,杨旸给出的答案是:“下一篇。”

  如今,杨旸的身份是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主任。

  时隔12年,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出国前的那段电话面试,并激励着他在国内无线通讯领域缔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远走他乡

  1999年,杨旸获取了东南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并申请获得香港中文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攻读信息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在香港求学3年,杨旸获得香港科学学会颁发的最佳博士论文,也是当年内地背景的香港学生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博士毕业后,杨旸破格留校担任信息工程系助理教授,在不到一年的工作时间里,他发现香港中文大学并不是久留之地,因为这里不喜“近亲繁殖”。

  受到互联网泡沫的影响,无线通讯行业在香港的就业竞争异常激烈,于是杨旸决定出国看看。2003年初,杨旸开始联络国外的学校,由于当时非典疫情严重,很多面试只能通过电话进行,于是就有了本文开篇的那段电话面试,也让杨旸成功获得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的工作机会。

0702.jpg

  杨旸

  2003年8月底,带着大大小小13个行李包,29岁的杨旸和妻子踏上了英国留学之路。“为了陪我去欧洲,太太放弃了在香港已读一年的博士课程。”杨旸很感谢妻子当年对自己的支持。

  布鲁内尔大学位于英国伦敦西郊,以工科见长,杨旸在布鲁内尔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担任讲师。2005年,妻子获得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前往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杨旸也应聘为伦敦大学学院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讲师,于是他们一起前往伦敦市中心。

  心系祖国

  伦敦是一个多元化的国际大都市,伦敦大学学院的学术氛围友好而融洽,杨旸在此带领的科研团队拥有10个博士和2个博士后,实力雄厚,也因此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他们先后与英国电信、空中客车和劳斯莱斯等公司展开合作,自主研发了一系列高效率的媒质接入控制协议、路由协议和网络优化算法,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于“飞机动态气流控制和磨擦阻力消减”和“飞机喷气式发动机中采集测试数据”等前沿课题研究。

  通过努力,杨旸成为伦敦大学学院高级讲师(终生教职),而妻子也拿到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如果继续留在英国,杨旸夫妇的工作和生活将稳定而安逸,然而妻子却作出了回国的决定。

  “来英国是我的决定,太太为此放弃了很多。这一次我尊重太太的选择,我们一起回国,回到离家最近的地方。”杨旸动情地说道。

  伦敦大学学院与英国很多知名企业和院校都有合作,杨旸也多次组织英国的企业和院校访问中国,他们曾在两周时间里拜访了中国的五个城市。杨旸还参与了“中英科学桥计划”项目,在项目开展的三年时间里促进了中英在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

  这些工作对杨旸的回国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2008年,杨旸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并入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选择上海,是因为离家乡江苏南京很近,也是太太的决定。”杨旸说,“除了家庭,还有专业因素,我已经看到ICT(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往亚洲走,不选择之前求学的香港,是因为上海拥有更多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追本溯源

  从出国到回国,杨旸在无线通讯领域进行着孜孜不倦的研究,用他的话说:“我一直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回国后,尽管杨旸的身份在发生变化,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科研工作。他牵头联合十一所国内知名的企业和高校,承担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课题“IMT-Advanced关键技术试验平台开发”,并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验收。

  这是一个先进的、开放式、可扩展、可重构的室内外集成测试验证平台,专门面向我国第四代(4G)、第五代(5G)移动通信标准关键技术的实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开展测试和评估工作,并对相关移动通信设备的功能、技术作出改进、定义和调整。

  “好比子弹需要验证杀伤力,平台提供的是移动通讯关键技术的验证。”杨旸指出,“我们的下一代通讯技术不能受制于别人的标准,而应该尝试成为标准的制定者,以此帮助中国企业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话语权。”

  明年,南水北调工程将全线开通一个实时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由中科院宽带无线传感网创新团队研发实施,杨旸是创新团队的负责人。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长1277千米,渠首湖北丹江口水位147.38米,终点北京团城湖水位49.5米,落差不到100米,全程采用“自流”方式,即让水自动北流。

  实时监测系统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工程安全、供水安全和人身安全。“原先工程线路五公里有一个人盯防,如今我们将人防变技防,通过传感技术,将采集的信息实时汇聚到北京。”杨旸告诉笔者。

  通过两个大项目的历练,杨旸比较发现,国外大学鼓励科研人员独立研究,多跟企业合作,但很少有机会抱团解决大问题,造就了科研人员关系相对松散。加入中科院以来,他发现这里的科研工作需要团队精诚合作。

  “这些年来,我经常在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并告诉自己失败并不可怕,最终希望借此能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如今这个愿望得以实现,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无线通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这是杨旸作为一名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心声。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