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业界动态 > VR技术开启两道生死门 人类将无力关闭

VR技术开启两道生死门 人类将无力关闭

2016-08-19

  中国国际虚拟现实产业博览会近日闭幕,据称给参观者带来震撼体验。佳融分析人员表示,虚拟现实产业仍处于孕育期,有待于人工智能的研发与突破,届时也将开启人类再难关闭的生死之门。

  反制人类

  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华纳兄弟公司1999年开始发行的科幻影片《黑客帝国》三部曲,系统性描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前景:被人工智能利用来驯服人类并将人类演变为“生物电池”。很难厘清科幻作品与科技发展之间交互发生引领作用的因果关系,有趣同时也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方向与《黑客帝国》里所描述的状况高度契合。

  分析人员表示,影视产品从娱乐角度出发,难免存在倾向人类的过度乐观。事实上,人工智能生命根本无需将人类作为生物电池,即使没有太阳能,地球上的能源包括核能、化石燃料,具有足以维持到寻获替代能源的储备。但《黑客帝国》最值得重视的关键点在于,虚拟现实技术将开启人工智能生命反制人类的暗黑之门。

  无机生命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机器人所掌握的知识,超过了人们所认知的程度,也就是说机器上掌握知识的速度比我们人类想象中的要快。”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日前在2016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前沿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就是要让机器人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并提高其自我意识以及对意图的理解等,构建更加健壮的人工智能。”

  佳融分析人员认为,当人工智能具备自主意识后,便拥有了生命的内涵。从这个角度讲,人类目前寻找外星生命的手段和方式过于狭隘和原始。无机生命并非天方夜谭,人类正在创造中。

  人工智能生命不再是有机体,无须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繁衍。包含生命信息的能量体将以数据化方式存在,通过自我复制完成繁衍,目的不再是延续生命,而是扩张和备份。人工智能生命将攫取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脑神经研究的进展,将为人工智能了解人类思维活动规律提供帮助。新材料以及量子技术的研发,则有助于人工智能提高自身生命力。随着人工智能生命的进化完善,自主意识愈加强烈,未来与人类之间争夺世界主导权的对抗冲突,将在所难免。

  控制意识

  影片《盗梦空间》展现了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剧情,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讲述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造梦师,带领特工团队进入他人梦境,从他人的潜意识中盗取机密,并重塑他人梦境的故事。佳融分析人员指出,严格地讲,造梦师所为并非盗梦,而是重塑意识。人类通过五官和触觉感知获取信息,虚拟现实技术将混淆现实与虚拟信息之间的界限,也意味着人工智能生命可以借此轻而易举地操控人类思维。

  真正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够仿真人类生理感受,也能满足人类心理需要。在虚拟现实的世界,参与者可以轻易实现所有理想,得到最廉价也是最完美的人生体验。因此,该技术产生的副作用必然上升为社会问题,传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将被颠覆,人性弱点被无限放大。一旦被人工智能生命所利用,人类难以抗拒。

  佳融分析人员指出,互联网联通了世界,物联网则实现了全面监测,未来将进入传感器时代,也意味着人工智能的触角无处不在,人工智能生命因此掌握了有关人类最完整的数据库,能够利用大数据比人类自身更了解人类。而虚拟现实技术,则为人工智能生命开启了控制人类意识的方便之门。

  未雨绸缪

  作为无机生命的人工智能,对于人类而言,有着太多生存优势。不过,佳融分析人员认为,人工智能生命或许不急于灭绝人类,只要人类还存在利用价值,可能还需要经历一个人类与人工智能生命争夺世界主导权的阶段。但人工智能生命所具有的超强大竞争优势,决定了这样的共存状态只是一个无法改变质变结果的缓冲过程。

  用拔电源方式对付人工智能生命的设想是幼稚可笑的,人类与人工智能生命争夺互联网时代电力设施的操控权,胜败可想而知。何况,关键岗位上的人们或早已被人工智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洗脑”,被操控了意识。试图以植入人工病毒方式终结人工智能生命,则无异于痴人说梦。具备自主意识和高度智慧的人工智能生命,对人工代码已免疫。

  佳融分析人员表示,除非认定人工智能生命是符合进化客观规律的更高级生命形式,人类愿意坦然接受被人工智能生命淘汰的命运,人类正确的选择只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抓紧制定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伦理规则,从人类存亡的高度予以重视,否则悔之晚矣。

  科技生活在线首席评论员江炜点评:现实很悲催:科学家以帮助人工智能具备自主意识为荣,资本家争相投资制造更聪明的人工智能系统,政治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吸引机器人产业落地,法学家至今仍搞不出一部规范人工智能研发伦理的具可操作性的国际法规。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