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电源技术 > 业界动态 > 全球掀起“石墨烯热” 推动中国制造弯道超车

全球掀起“石墨烯热” 推动中国制造弯道超车

2016-09-14

  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最薄、最坚硬、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被称为“黑金”。它对传统材料的颠覆,将引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当下,石墨烯在通讯、交通、能源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有机构预计,10年内的石墨烯应用市场规模可达到万亿元以上。针对石墨烯产业的发展,记者采访了中国国际石墨烯产业资源联盟副秘书长赵猛。

  我国石墨烯商业化应用超速发展

  记者:当前,石墨烯产业在全球的发展情况如何?

  赵猛:可以说,全球正在掀起一场“石墨烯热”。石墨烯相关的技术研发已被列入美国、英国、中国、日本、西班牙和韩国等国家的新材料领域重点支持项目;欧盟启动石墨烯技术创新旗舰计划,将石墨烯研究提升至战略高度,主攻石墨烯相关层状材料及其混合体系的课题研究,旨在将石墨烯和相关层状材料从实验室推向社会,为欧洲产业界带来一场革命性变革;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中东国家纷纷出台规划,巨资投入石墨烯产业,以应对“后石油时代”。与此同时,全球跨国集团如英特尔、IBM、三星、苹果、索尼等国际知名厂商,都在积极介入石墨烯的研究和开发。可以预见,石墨烯产业即将迎来井喷期。从目前来看,石墨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谁能够在石墨烯低成本、大规模量产、商业应用上率先突破,谁将获得产业发展的先机和市场话语权。

  在中国《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已将石墨烯作为前沿新材料重点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围绕石墨烯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通过设立研究院、科技园、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基地等方式,初步形成多层次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无锡、重庆、南京、青岛、常州等地建立了石墨烯产业示范基地,诞生了东旭光电、常州二碳、重庆墨烯等一批领军企业,并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最新信息显示,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落户深圳,一批石墨烯国家实验室正在布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积极推进中国石墨烯全球化合作。中航、华为、海尔、格力、杉杉、正泰等企业纷纷探索石墨烯商业化应用。全球第一条和第二条真正实现石墨烯规模化生产线已诞生在中国。

  石墨烯让制造业赢得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

  记者:石墨烯产业对我国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赵猛:在中国经济需要转型升级的当下,石墨烯让中国制造业赢得了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随着石墨烯在各个领域获得大量研究成果及应用技术,同时实现规模化量产,为下游产品端各类应用的持续开发,创造了无限想像空间。比如,“石墨烯产业先驱者”张博增博士领衔的恒力盛泰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以成熟的单层石墨烯工业化量产技术,已经在厦门建立工业化量产基地,预计2017年底前产能达到300吨,2020年石墨烯产能达到5000吨。这是空前的突破,基本建立了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领军企业地位。在年产300吨生产线投产后,单层石墨烯每公斤价格直降到市场预期价位。接下来,恒力盛泰还会将自主知识产权的20多项顶尖专利技术,导入国内正在建设的规模最大的石墨烯应用产品和技术推广基地,为储能器件、防腐涂料、智能穿戴、复合材料加工、显示器件、洁净能源、智能家居、航空航天、新能源电池等数10个产业领域实现技术、材料、产品升级。

  恒力盛泰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崛起,全面打通石墨烯产业化路径,通过石墨烯在多个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中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已成趋势。

  以创新驱动打造一批特色智造城市

  记者:创新对任何一个产业都极为重要,不但包括技术创新、理论创新,还包括模式创新。石墨烯产业的创新发展对城市发展会有哪些影响?

  赵猛:我国是石墨资源富集国家,资源存量需要石墨烯产业应用拉动盘活。依托石墨资源开发、石墨烯产业应用,统筹布局一批石墨烯创新型智造城市,对区域经济振兴发展意义重大。经过调研发现,黑龙江鹤岗、内蒙古包头、四川巴中等欠发达地区,正在依托石墨资源,规划建设石墨烯工业园区。但由于缺乏国家宏观指导、人才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牵引、撬动资本不足等因素影响,不仅发展缓慢,而且同质化趋势明显,对传统产业升级、新型工业化形成掣肘。

  要推进石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理念、机制、战略全方位创新升级,特别要在发展方向、路径、措施上做精准定位,努力打造石墨烯产品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国家基地和示范区,避免重蹈传统产业覆辙。同时,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发挥石墨烯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不同特质智造城市中的价值效用。

  石墨烯+360行,行行出“烯状元”

  记者:现在,“互联网+”已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石墨烯+”对其他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赵猛:石墨烯+360行,行行出“烯状元”。石墨烯是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和升级换代的重要载体。在工业4.0新一轮科技竞争来临时,用石墨烯新产品,抢抓定价权,这是对供给侧改革的特殊贡献。石墨烯产业化的关键是充分发挥石墨烯的优异性能,寻找高性价比应用,在石墨烯基础研究取得一定成就后,目前最大的挑战在于找到石墨烯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并在若干个行业之间先行先试。对此,可结合北方支柱产业类型以及南方民生产品制造优势(如泉州制造业),由相关领域内龙头企业牵头,整合它们现有的优势技术、工程化装备、优势资源及已有市场,通过“石墨烯+”探索和完善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融合发展模式,促进相关产品的技术升级和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用石墨烯新材料带动新市场,实现转型升级。

  另外,“石墨烯+”有两方面值得注意。第一,什么都可以+,就是不可以+传统思维、不可以+既得利益。加了传统思维以后,思维就会局限,脚步就受束缚,长此以往,石墨烯产业就容易沦为传统产业。第二,什么都可以允许,就是不允许单打独斗。石墨烯产业的发展氛围很重要,我们倡导的跨界合作,是基于资源、市场共享,必须摒弃个人英雄主义。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跨学科、跨团队的“五跨”理念指导下,未来的石墨烯发展氛围,必将是一个“只有竞合,没有竞争”的时代。要有竞合的心态,共同确定合作战略,扩大商业联盟,最终实现共赢。

  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市场推广任重道远

  记者: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有哪些短板?如何看待?

  赵猛:纵观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态势,仍有诸多短板亟待补齐。首先是“一边热”。即国内政府及市场都对石墨烯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纷纷“一哄而上”,石墨烯高新园区遍地开花,石墨烯圈内企业争抢行业话语权,亟待市场规范。其次是“一边冷”。即消费者并不知道石墨烯为何物,对产业化应用知识更是乏善可陈。因此,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市场推广,任重而道远。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站在后天看明天”,要有更加前瞻性的眼光,更加开阔、开放的思维,才能观势谋局,运筹帷幄。在未来的石墨烯产业发展当中,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企业家和科学家应该社会分工明确,做好自己擅长的工作。科学家应该“做好”石墨烯,即石墨烯的基础研究、产业应用等工作;而企业家应该“用好”石墨烯,即石墨烯的市场推广、市场营销等工作。

  五点建议保持我国在石墨烯产业中的领先优势

  记者:任何产业要想获得发展,最终都得转向商业应用。如何构建中国石墨烯商业应用以保持中国在全球石墨烯产业中的领先优势,对此,你有哪些建议?

  赵猛:第一,搭建石墨烯商业应用国际交流平台。“跨界融合、开放共享、协同发展”是迈向石墨烯规模化应用的原点。对此,应以坚持营造发展环境为根本,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搭建一个系统性、开放式、专业化的石墨烯商业应用国际交流平台,推动中国石墨烯产业国际化。

  第二,吹响石墨烯创新成果转化“集结号”。目前制约石墨烯商业应用的“痛点”,除了漫长的产品研发周期以及巨大的前期成本投入外,大多问题还是在不知道该如何将石墨烯与自身产品进行有效结合,存在应用市场大、实际需求小等矛盾。化解供需矛盾,可组建专业化公司引领,加快石墨烯应用与推广技术展示、技术贸易,向全球吹响石墨烯创新应用成果“集结号”,盘点、研究、编制国内外已有的石墨烯技术应用成果详细分类目录,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石墨烯研发、生产、应用企业的融合对接,减少企业摸索的时间与成本,真正做出消费者能接受的石墨烯产品。

  第三,构建“六位一体”石墨烯应用战略。“六位一体”战略涵盖技术创新、资本扩张、战略研究、产业基地、检测平台、标准建设。其中,技术创新是灵魂,是研发出成果、产业出效益、开发应用市场的源泉和动力;研究院是根本,是创新实施的平台,为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产业基地是基础,为研究试制新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提供基础;检测平台是条件,为创新研究、产品质量、标准建立提供服务和支撑;标准建设是保障,检测平台建设的依据,为产品应用、技术推广护航;产业基金是关键,在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专项、人才、科技等相关资金的基础上,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解决研发、生产的各项资金投入问题。

  第四,推动石墨烯产业应用标准化建设。由国家、行业组织、龙头企业联合开展产业应用标准化建设,加快制定、推广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材料标准、应用标准等标准规范,为行业发展赢得全球定价权、话语权。

  第五,加速组建石墨烯供应链平台和管道。目前阻碍石墨烯实现规模化应用的一大瓶颈在于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产业链上下游,石墨烯研发制造企业和下游应用企业脱节。同时因为下游需求不旺的关系,导致大部分石墨烯企业难以找到稳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因此建立一个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石墨烯商业应用垂直平台很有必要。通过信息交互、专业交易平台和资源整合,以“互联网+”为连接工具,低成本地将供应链的上下游连接起来,并且可以直接通过平台数据协同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补货与生产规划,实现石墨烯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服务的供应链整合。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