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业界动态 > 精准医疗还能火多久 行业仍处于教育市场阶段

精准医疗还能火多久 行业仍处于教育市场阶段

2016-11-04

  对于国内每年新增的430万肿瘤患者来说,精准医疗的发展或成为生命的曙光。

  但近日,肿瘤精准医疗被发表在《自然》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两篇文章推上了审判台,被指“精准策略没有给大多数肿瘤病人带来好处,肿瘤的精准治疗仅仅是一个待证明的假说。”这一观点在国内医疗界引起极大争论,有赞同者也有反驳者。

  “靶向治疗在有些肿瘤中已经展示出非常理想的疗效,尽管目前的靶向药物还较少,未来一定是精准医学的重头戏。但今天的靶向治疗不是精准医学的全部,肿瘤精准医学治疗应是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各种治疗方式综合运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精准医学重要推动者詹启敏对此争论发出以上观点。

8c862c1d613220ccb07cc5cce2368b52.jpg

  那么,中国国内肿瘤精准医疗效果目前到底如何?肿瘤精准医疗是否存在泡沫?今天的“基因涛略”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肿瘤精准医疗如何发挥作用?

  精准医疗相对于传统医学而言。云健康基因科技首席信息官朱明赴表示,精准医疗先把人群进行了最好的细分,让每个人都尽量获取了最佳的治疗方案。除了癌症,精准医疗的概念正逐渐延伸到糖尿病、心血管等各种慢病上。

  精准医学如何体现个性化?以应用于肿瘤个性化指导用药和耐药追踪的液体活检举例,一个被确诊的肿瘤患者,在没有基因检测之前并不知道哪些药物可能有效,只有患者试用无效后再换药,这样对病人身体是极大损伤,延误了癌症患者宝贵的治疗时间。

  现在,在应用了液体活检的医院,患者可以通过一管血进行基因测序,根据病人的基因突变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肿瘤靶向药。同时,还可以进行耐药追踪,在治疗中,病人一旦耐药,肿瘤又会复发,可以通过基因测序继续指导患者换第二代靶向药进行治疗和控制。

  如果个性化治疗可以实现,不仅可以提高病人存活率,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医疗开支。当然,目前肿瘤精准医疗不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处于刚起步的阶段。除了液体活检要解决的灵敏度问题外,国内肿瘤精准医疗同时面临的问题是,靶向药还比较少。

  以肿瘤精准治疗为目标的恒瑞源正首席科学家周向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即使基因检测可以测出肿瘤患者的基因突变,国内靶向药选择是难点,癌症病人在中国可以选择的药只有几种,很多靶向药(在研药物一期二期)国内没有上市,只能去印度买仿制药,很多药对病人不是适应症,需要跨适应症使用,比如患者得了肠癌,辉瑞的克挫替尼针对的是肺癌,跨适应症状使用在美国是允许的,中国却没有规范,可能会造成医疗纠纷,这样中国医生就不会给病人开这种药。当然,美国可选择的靶向药有几十种,所以一些癌症病人选择海外就医,但花费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

  “肿瘤精准医疗,不是光测了基因突变,用了靶向药,就能立刻实现的,还需要很多配套科研成果,比如药物精准输送系统,肿瘤细胞精准识别,多种治疗药物的研发,大数据疾病智能预测模型的建立等,需要同时转化,才能形成效力。写(批判)文章的人显然是把精准医疗的挑战和机遇想天真了。”南京美琳洛琦医药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陈越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不过,国内还没有一项统计可以明确现阶段肿瘤精准医疗的效果,但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获知了一些对精准医疗持乐观态度的案例。

  嘉兴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医生苗正友说,自己2013年被诊断罹患肺癌,2015年经过贝瑞和康的肿瘤分子诊断检测出低丰度ctDNA突变,并针对性使用靶向药,逐步恢复健康。

  连云港医院肿瘤中心主任蒋晓东对第一财经记者分享了三个使用MASCT细胞技术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和软组织肉瘤的真实案例——在第一二周期使用后,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治疗进展。

  对于罹患肿瘤的病人来说,在经过传统治疗效果甚微之后想尝试精准医疗技术的心情无可厚非,但医生需要告知这项技术所处的阶段。周向军说,如果技术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就要明确告知,一些公司不经过临床试验就直接推广到医生患者的做法值得商榷。

  有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基因检测只是精准医疗的入口,靶向药研发和临床试验、审批上市,以及免疫治疗的发展等,对于肿瘤精准医疗的推进也至关重要,而这一系列的领域在国内才刚刚开始,挑战大过机遇,在这一阶段泼冷水未免过早。

  行业仍处于教育市场阶段

  也有人认为,批判的言论只是给火极一时的精准医疗“降降温”,让各界用更理性、更冷静的心态来对待产业的发展。

  精准医疗在中国确实很热。2015年3月,科技部召开了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计划在2030年前,中国精准医疗将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付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十三五”期间将启动“精准医疗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并将选择性地在全国各个具备条件和优势的区域中的医院和社区内建设示范中心。国内,不完全统计有150多家基因产业相关公司在近两年设立,并在融资的不同阶段,也会出现各行业在发展早期都会有的“圈钱、圈地”的乱象。

  肿瘤精准医疗被认为是国内基因产业瞄准的最大的一块蛋糕,我国目前总体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而美国已达到66%。保守估计每个患者的治疗费用在10万元左右,那么整个肿瘤市场的容量将超过4000亿元。

  当然,基因组学的应用的范围不仅在肿瘤癌症领域,还包括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新生儿遗传病筛查、耳聋筛查,胚胎植入前检测以及微生物基因组等。

  基因产业是否有“泡沫”?只能说基因产业的发展还将经历爬坡向上的过程,资本的泡沫也会被挤压而有所回落。从行业发展来看,确实处于非常早期。

  朱明赴表示,目前国内(肿瘤领域)几家领头(基因测序)公司,几年累计检测过的病人勉强以万例计,考虑到全国一年新增430万癌症病人,目前所有公司加起来的市场占有率的综合,还是极低的。行业还处于教育市场的阶段,决策者、投资者、公司从业人员、医生和患者都需要教育。

  周向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一些公司做精准医疗的难点在于,精准医疗想在医院生存,必须教育医生,否则医生不给开处方。即使医生开了基因检测的处方,如果检测到了基因突变但是没办法治疗也不行,必须把所有手段综合起来,对病人综合管理。

  周向军认为,所谓的综合管理就是根据病人的基因检测结果分层对待,比如一个人做了基因检测,没有突变那就是正常人群,如果有胚系突变,就是易感人群,就需要做定期检测。如果是早期肿瘤患者,需要做肿瘤测序,确定靶向药,就需要指导病人国内买药还是到香港,美国等地就医。而这些是目前的肿瘤科医生无法实现的。

  目前,周向军正在筹备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成立源正精准医疗门诊部,采购国内提供肿瘤基因检测的公司作为供应商,肿瘤科医生通过多点执业在这里可以开出跟肿瘤相关的精准医疗处方,而手术、治疗都可以继续回医生所在医院进行。后台配合医生做病人的报告解读,功能分析,医学解读,免疫检测,来实现精准医疗平台化。

  当然,目前条件下肿瘤基因测序的成本也比较高,一次液体活检市场价在一万五左右,一般肿瘤病人治疗过程中会有几次检测,再加上使用昂贵的靶向药等,成本颇高。

  朱明赴表示,理想状况下,测序成本要低、检测准确率要高,所有癌症病人都要在给治疗方案前先做基因检测。若干年后,对于癌症病人,如果没有基因检测就给治疗方案,会像现在不测基础体温就直接配药一样荒谬。

  对于全行业来说,朱明赴认为,今后几年,只要作为中流砥柱的十来家到几十家公司能撑住局面,泡沫就不会出现。民间资本作为推动精准医疗前进的重大力量,今后应多考虑投资发展差异化产品的公司,多考虑发展干预手段和治疗项目的公司。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