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模拟设计 > 业界动态 > 谁是谁的谁 梳理紫光、大唐、中芯国际间关系

谁是谁的谁 梳理紫光、大唐、中芯国际间关系

2017-07-12

紫光、大唐的半导体产业链博弈可能会持续加深。我们希望它们维持在半导体业稳健、稳定、合理的范围内。

联交所资料显示,6月30日,紫光集团以每股8.886港元、总值2亿港元,增持中芯国际2248万股,占后者股份0.48%,最新持股增至9.35%。

2016年底以来,虽偶有减持记录,但“紫光系”与赵伟国个人整体不断增持中芯。

1499741486984029561.jpg

表面看,这次增持不会改变中芯权力平衡。目前,大唐电信仍是中芯最大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紫光集团紧随其后。

但若你将赵伟光针对大唐系与高通合资成立瓴盛发难一事与此放在一个平面,或能体会到不同味道。

那就是,这里面,不但有紫光与高通的博弈,更有高通与大唐之间的博弈。而中芯看似在博弈之外,实质却是双方都要强化渗透的筹码之一。

无论紫光还是大唐,它们都必须拥有自己相对坚实的Foundry支持。否则,它们构建的半导体业价值链,会缺乏效率与核心支撑。

同期,中芯发生一个新的变动。原公司秘书龚志伟基于私人理由辞任这一职位及其中一位授权代表;高永岗获委任为联席公司秘书及授权代表;另一名为刘巍的人士获委任为联席公司秘书。具体信号且听下面分解。

过去紫光跟中芯很少发生关联。而当它后来整合下展讯、锐迪科等平台后,在本地选择流片、生产伙伴,中芯比台积电、GF有更多便利。

紫光不会这么露骨地说自己要整合中芯。去年投资、增持过程中,它与中芯都对外强调过,属于财务投资,不会改变中芯商业模式,不会改变“专业化、国际化”的定位,也不会寻求董事会席位等。

从中芯股价来看,虽然2008年以来增幅可观,大唐当初的投资早就有超高的回报,但就中芯未来成长性看,它的股价目前仍算低位。紫光的说辞,确实也有逻辑在。

1499741519494003003.jpg

中芯港股行情

1499741519447038374.jpg

中芯美股行情

这跟2008年大唐成功渗透中芯不一样。当时,中芯一是急需资本奥援,二是更想获取大唐电信主导的TD-CDMA芯片订单,它是国际三大3G国际标准的核心技术方。而大唐借助中芯,可以实现垂直整合TD产业链。

TD声量最初很大,后来并未真正崛起。这个带有诸多民族自豪感的全球三大3G标准之一,最终成为鸡肋。踌躇满志的大唐在这一投资案例上失色很多,相比当初,“金主+大客户”的地位弱化了。

后来,中芯遭遇诸多悲情,创始人离开,老团队分崩离析。而大唐期间借助大股东地位,玩起权力游戏。一番折腾后,总算稳定下来。走出财务被动的中芯,反而成了大唐的依赖。

这个也跟大唐在诸多央企中地位相对弱势有关。后来,它对中芯董事会的持续渗透,显示出一些不安。中芯获利可能不那么多,但它可以贡献不错的营收数据,同时它在整个中国可以掌控的半导体产业链中,地位确实核心。

但要说紫光没有任何觊觎心理,外界很难信服。因为中芯股价虽然长期处于低位,但业内人士尤其熟悉半导体业投资脉络的人明白,投资中芯未必比其他标的更好。

紫光应该有更多企图。其一就是我上面说的,长远来看,它需要稳定的芯片制造的盘子支撑。在中国,当然也有华力之类,但从规模与业内影响力及成熟工艺看,中芯是最好的选择。它当然也可以选择台积电或GF,但就它常常渲染的民族主义情绪来说,除非较高工艺,它应该还是会更多依托本地资源。

如此,中短期看,它可能还不会与大唐之间在中芯盘子内发生直接的口角,但长期看,我认为,它们之间将很难绕过直接博弈。

在我看来,这次大唐系之所以引入高通,设立瓴盛,固然有低端市场的诱惑,最大的目的,很可能是,它担心,只靠资本关系、远不够控股地位的大股东角色,很难获得长治久安。而旗下联芯发展多年,仍没有真正的规模。整体而言,如果不能从业务上尤其订单上与中芯之间形成更多关联、协同,未来,随着紫光不断增持,早晚一天,它的权力会被分流。

紫光系的展讯们,暂时难敌高通与联发科们。不过,未来,对中芯整体的订单诱惑效应,可能会大过大唐。

瓴盛的诞生,或许就带有携巨头创造订单、从而实现反击的味道。

而紫光系与赵伟国个人持续增持中芯,可能早已让大唐产生不安。与过去多年相比,中芯国际的价值确实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深怀忌惮情绪的大唐,还有另外的动作,它在进一步强化中芯董事会中的地位。就是开头提到的高永岗与刘巍担任联席公司秘书的公告信息。

高永岗正是大唐利益代表。早在当年投资初期,他与来自大唐的另一名代表陈山枝,一起出现在中芯董事会里。当时,他们还只是非执行董事。

其后多年,大唐不断强化董事会权力。中间还经历过与中投的博弈。当年中芯内斗周期,中投曾注资中芯2.5亿美元,导致大唐面临权益被稀释到17%的风险。于是它也随即与中芯签订额外认购协议,以维持19%以上的持股比例。中投原本打算投资中芯3.5亿美元,如此可成为大股东,但遭大唐反对,未果。当时,中芯配发、发行、授出、分派20%的额外股份、购回不超过10%股份的授权投票,都遭遇大唐反对票阻击。过程中还伴随董事会关键人事的震荡。

后来,高岗2013年6月17日起取代龚志伟担任中芯战略规划执行副总裁,并很快变身执行董事;2014年2月成为CFO。同时,他还是集团旗下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宁波等7家子公司的董事,1家合资公司董事长。

此次,他再度取代龚志伟的公司秘书职位。虽然这一职位不同于董秘,更多是联络可以这么说,大唐在董事会里的地位,已得以再度强化。

如此,再去回味赵伟国为何针对瓴盛发难,甚至不惜采用过度的言辞猛烈批判高通孟璞,可能就明白眼前一幕了。

按常理,如果真如赵伟国所说,高通低端技术没有什么价值,他也不应该释放忧虑。这说明,瓴盛将会借助本地供应链尤其中芯与展讯直接竞争,有很多成本、效率的优势。

所谓两条路线之争,其实有些上纲上线,应该还是要回到商业规则与产业基本面看才好。只是说,一些批判言论已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尤其是两大官媒对立辨析,很难回避这种强烈印象。

紫光与赵伟国近一年来持续增持中芯,现在还看不出,它们在达到一定比例之后,即使没有董事会席位,是否会借潜在订单与股东地位再度发难。

到这个阶段,它应该不会轻易放手。双方未来很有可能撕破来一场战斗。当然,做为两大国企,它们的博弈,不可能放在台面上来打,应该会是暗中的较量。

纯粹从产业面来说,我个人认为,紫光的渗透于产业有利:一是它毕竟是中国最大的半导体产业集团,我虽然对赵伟国的言论有些不适应,但丝毫不怀疑他对这个领域的民族情怀;二是中芯如果只是依托于大唐,也很难有更大的支撑体系,它需要更多力量扶持。

内部合理的博弈,有利于中国半导体业走出某些依赖,避免长期通过渲染某种悲情拓展边界。当然,我们也不希望看到,未来的博弈,会出现类似2009-2011年那种大规模人事动荡。那对整个产业来说,是一场悲剧。

过去几个月,我们看到,中芯几名核心人士离开前台,包括TY,表面有种种理由,但其中也无法消除本地力量过度渗透。

我们承认,多年以来,本地半导体人才成长很快,已经可以挑大梁,但中芯所处的半导体世界版图,从一开始就是国际化、专业化的竞争路线,它仍需要持续吸纳更多国际竞争要素。

如果未来国资力量只是为了董事会与股东权益强化控制,将它过度置于自身地盘之下,那很可能会损害中芯刚刚重塑起来的竞争力。它还没有真正挑战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的实力。它还需要更加稳健、稳定、深入的运营。

前几天,高盛发布了不利于中芯的报告。它调降了Q3收入增长预期,从13.7%下调至6.3%。并将中芯2017至2019年每股盈测下调为2%至10%,目标价由8.4元降至7.9元,维持“沽售”评级。理由是,根据供应链监测,本土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40纳米芯片需求弱。

这可能不会影响中芯全年运营,但已是2017年一个不太有利的信号。期待中芯股东各方协同推动本地半导体业的成长,而不是互相拆台、瓦解对方的地盘哈。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