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模拟设计 > 业界动态 > 多能互补有哪些主体参与?将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市场?

多能互补有哪些主体参与?将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市场?

2017-09-21

  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来,能源市场上的新商机、新概念也在不断涌现。2015年,能源互联网成为业界热词,相关产业、公司、概念、商业模式的热度已经发酵过一轮,但真正落地的少,炒作噱头的居多。随着电改的持续推进以及分布式能源的崛起,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售电市场和终端用户市场的日渐火热让能源互联网领域里的很多概念找到了落脚点。

  多能互补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推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12月,国家能源局又出台了首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评选结果,参与申请的企业众多。不少业界人士认为,多能互补可以说是能源互联网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或发展方向,更是当前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一个看得见前景的新市场。

  多能互补怎么玩?有哪些主体参与?将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市场?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对如何布局多能互补的想法及行动。

  硬件已成熟,挑战在于“互补”

  多能互补,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在一定区域内,多种能源有机整合、相互补充,以提高区域内能源使用效率的一种用能形式。国家能源局提出了多能互补的两种模式,一是面向终端用户电、热、冷、气等多种用能需求,因地制宜、统筹开发、互补利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布局建设一体化集成供能基础设施,通过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网等方式,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二是利用大型综合能源基地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组合优势,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建设运行。目前业界讨论最多的还是第一种模式。

  基于多能互补突出的分布式特性,以及多种能源互补联通、结合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技术的特点,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必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许多新能源企业都开始加大这一板块的投入。

  阳光电源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设备企业,此前已经在能源互联网领域有所动作,成功申请到一个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目前正在进一步布局多能互补市场。据阳光电源副总裁赵为介绍,阳光电源在多能互补板块投入了大量资源,做了充足准备。

  赵为认为,目前最常用的几种能源形式——风、光、水、火、储,可以说在硬件、设备方面都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了,多能互补的“多能”其实已经具备实施条件,关键的挑战在于如何“互补”。如何将这些常见能源有效管理起来,实现调度优化是阳光电源在多能互补的投入重点。

  阳光电源的第一步是打通系统数据。“数据收集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阳光电源的优势所在”。作为国内光伏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2015-2016年的出货量都是全球第一;其储能业务也大有发展,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年度产业研究白皮书,阳光电源2016年新增装机规模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此外,阳光电源还是风能变流器等新能源设备的领先厂家。逆变器、储能能量管理系统、变流器等设备都是能源系统的数据入口,在这样的市场占有率下,阳光相当于掌握了海量的新能源数据。“新能源这块(的数据)我们已经掌握了,而传统的火电、水电发电数据早已有现成的通道,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底层数据打通”。

  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阳光将进一步提供各种价格模型,进而搭建提供解决方案的系统平台。赵为相信,当前的电力体制改革将使中国实现电力自由化,在允许自由交易的电力市场里,用户将不再是盲目和被动的,“他们会掌握自主权,会要求知情权,会迫切地需要解决方案的优化”,“比如有些客户会考虑用什么电的成本最低,有些客户会考虑用什么电最绿色环保,有些可能要求用电质量最好、可靠性最高,我们会根据不同的优化指标为不同的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赵为表示,当国家真正走上电力自由化道路,可以进行灵活的电力交易时,这样的平台必定会发挥巨大的优势。

  新兴市场带来更多机会和运营空间

  除了阳光电源这样的光伏一线企业,多能互补市场的开启也为一些新创公司带来了机会。

  2014年末,在德国新能源公司工作多年的范征决定回国创业。

  在德国期间,范征接触了许多中国一线的新能源公司,深感中国新能源圈资源、抢项目的开发模式过于粗放。他判断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模式必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于是回国创办了艾能万德智能技术公司。

  一开始,公司因应电力体制改革专注于售电领域的业务,但由于范征本人与公司资源优势并不在于电力零售领域,一时找不到发力的地方。因此这位德国海归对公司经营方向作出了调整,转而关注批发市场。国家能源局提出发展多能互补市场和相应示范政策后,范征认为真正的机会就蕴含在这个领域中。

  据他介绍,多能互补这种用能模式在欧美许多国家已经比较成熟了。由于欧美电力市场发展相对完善,欧美国家甚至可以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推行多能互补模式,而且更灵活,形式更多样,无论是园区还是居民用户可以作为一个平衡结算单元去跟大电网或电力交易中心对接。而国内更多是通过园区的模式来推行,可以预见大部分参与主体将是工业用户,这部分用户的主要诉求是降低用电量,节省电费。

  艾能万德从一家德国能源系统公司引进了两套能源管理系统,这家德国公司有非常成熟的能源数据管理经验,是德国唯一一家能拿到莱比锡欧洲能源交易所实时交易数据的公司。范征称这两套系统为大EMS(Energy Manage System)系统和小EMS系统,前者主要为多能互补情境提供系统优化服务,其中重点提供经济优化方案;后者主要针对多能互补情境中的储能系统,管理储能系统与光伏、电网等其他系统的衔接与调配。

  据范征介绍,大EMS系统针对的市场正是已经出台的23个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包括所有有意愿申报示范项目的数百家园区形成的整体市场,这样的单体项目加起来接近上千个。

  随着多能互补市场的铺开,能源企业对此类能源管理系统的需求预计将有较大增长,阳光电源就正在跟艾能万德接触,有意在集成管理系统方面进行合作。而小EMS面向的是园区储能系统开发商,旨在为需要加装储能的系统提高调度灵活性。

  范征说,艾能万德已经在与多家进入示范名单的园区进行洽谈,预计6月份可以开展一些合作。“目前,国内园区的运营方对这种经济优化型平台还不是很熟悉,以往大家接触比较多的还是技术型的系统平台。在新常态下、在需求侧改革的大趋势下,这种经济型平台会更多地发挥作用,也是未来多能互补市场的主要需求所在”,范征这样表示。

  尽管多能互补市场正在悄然崛起,但很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当前基于单纯的示范性项目推广的政策架构是否能支持这种模式大规模发展,其实是需要打上问号的。

  目前,国家能源局暂时没有为多能互补示范园区设置补贴,多能互补系统内的储能设备也不享受补贴,但小型燃气机组发电及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有补贴的。范征认为,只要进到示范目录,多能互补园区要盈利还是有很多机会和操作方式,最基本的就是配置合理的燃机和分布式发电获取补贴。关键在于,园区运营的水平决定了盈利水平,“以前没有示范项目机制,对民营企业或发电企业来说就没有这样的运营空间和机会,现在园区的运营者可以根据实际的资源条件、负荷水平设计和配置合适的能源,一方面可以对用能进行优化,节省用能费用,一方面可以从某些能源的补贴中获取一定利益”。

  作为能源新创公司的创始人,范征认为多能互补政策应该尽量与当前的进步技术衔接上。他表示,目前多能互补的投资主体大多是发电集团,这些企业倾向通过装光伏和燃机设备盈利,对用户侧的关注不够,但目前供需不平衡突出,发电过剩,从长远来看,更应该关注能源梯级利用、能效、储能等新技术。“如果这些新技术面世,但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又没有市场做支撑,很有可能很快就走向死亡”。他举了储能作为例子,“储能系统价格正在快速下降,但当前还没有降到足够低、可以广泛应用的程度,而市场需求已经逐渐起来了,但政策上没有明确支持,明显滞后于技术的发展”。据多方消息透露,国家能源局正在进一步细化多能互补的政策框架,很快将出台更有力的支持政策。

  事实上,在多能互补概念盛行之前,中新知识城、未来科技城等项目的推进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功的园区经济与多能源利用模式,但这些项目能源规划和用能方式设计主要还是由电网公司来主导,主要是从能源监控、安全稳定、与电网的衔接等角度来考虑。范征认为这样的规划方式比较单一,没有从综合能源和经济优化的角度来考虑,从能源的角度来说较缺乏可投资性。但这些项目已经形成较好的品牌效应,其用能、用电的规划和设计也备受关注,这对目前已经入选示范项目名单的园区来说是很好的借鉴。

  尽管当前还没有更细化、更强力的政策支持,但在这个新兴市场上可以操作的空间还很大,比如,是否可以比照中新知识城等项目的概念打造多能互补明星园区,充分发挥设计规划、投资运营上的自主性。这就考验参与者的智慧和运作能力,可以预见,这个市场的崛起将会给这个能源领域带来新的变化和浪潮。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