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业界动态 > 诺基亚贝尔助力中国引领全球5G

诺基亚贝尔助力中国引领全球5G

2017-09-22
关键词: 诺基亚 物联网 5G 网络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物联网作为新兴战略产业来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以推动物联网落地。万物互联的世界已在路上,其中的新业务层出不穷,网络需求日新月异。而不同的业务对时延、带宽的要求,对网络智能化、灵活性等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给5G网络的提出了新的课题。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央企之一,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基亚贝尔)一直致力于推动5G产业的发展,助力中国引领5G新时代。

TIM截图20170921204607.png

近日,就诺基亚贝尔凭借5G创新解决方案参与“中国引领5G标准制定”的工作,环球网科技记者采访了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建亚,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移动网络业务集团负责人章旗。

诺基亚5G的价值定位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移动网络业务集团负责人章旗告诉环球网科技记者,“未来5G领衔的世界,是一个可编程的世界,诺基亚贝尔为这个世界总结了三个特色,那就是超移动、超本地、和超大规模。这也是5G技术的魅力所在,其拥有极高的本地化,同时还有广泛的优质移动网络,再加上极大的容量来支持数亿设备。”

TIM截图20170921204621.png

具体来讲:首先,超本地(Hyper-local)。每个地方5G的应用是不一样的,在北京可能是很多创新企业,而在上海则可能是迪士尼乐园,所以有一些本地化需求。这些需求可以通过这一特性在本地就进行处理,而不需要再传递到远端,且未来越来越多的内容会在更靠近用户侧的地方进行交付。

其次,超移动(Hyper-mobile)。超移动是广而快的,如高铁,无人驾驶、辅助驾驶等对于低延时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5G的典型应用场景。

针对超移动性,王建亚表示,诺基亚目前利用边缘技术已能把车和车相联(利用MEC)时延降低到5毫秒(人的正常反应时间是300毫秒),从而大大降低车祸率,未来,诺基亚希望利用5G将其降低到1毫秒甚至1毫秒以下。此外,在频宽方面,诺基亚希望在5G时代至少能达到4G的100倍。

最后,超大规模(Hyper-scale)。5G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频宽更宽,速度更快,时延更低,而这些也意味着5G的应用场景将更为广泛,特别是物联网、垂直行业,这些都比4G时代规模要大得多。

参与标准制定 引领全球5G

在王建亚看来,过去的3G和4G时代,中国都是在已有的国际标准上进行测试,而到了5G时代,中国将争取国际话语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5G战略地位并大力推进5G技术,去年工信部进行了5G的第一阶段测试,目前正在进行第二阶段测试。所以中国在5G时代与3G、4G时代不同,势必引领5G技术,即“China  first”。

他认为,其它国家,譬如西欧、亚太等地区面对5G,还是相对滞后的。从中国5G报告中可以看出,2025年将会有4.28亿5G用户。在“十三五”中,已经基本确定5G是国家战略中的重要部分,中国2020年5G方向的就业人数到会超过950万。

“诺基亚扮演了中国和全球的5G桥梁,主要诺基亚本身也在参与中国制定标准化的工作,也积极的将中国的标准推动至整个欧盟。”王建亚表示。

TIM截图20170921204635.png

在运营商方面,诺基亚希望能够从4G平滑演进至5G,“5G  First”,即先装好“硬件”,未来就可以直接应用5G“软件”。诺基亚贝尔已经与中国移动在四、五个城市做5G相关合作,明年将扩大至20到30个城市,致力于到2019年完成5G试商用,2020年实现5G正式商用。

据诺基亚在全球5G市场预测中指出,中国占了诺基亚全球市场的24%,仅次于美国的26%。中美两个国家约占全球市场的50%。“这再一次表明了中国在赶超甚至引领5G市场。”王建亚表示。“为推动5G生态系统的建设,包括5G PPP的各种标准,诺基亚与韩国、日本DOCOMO、美国Verizon、欧洲等地区的政府、大学、机构都进行合作,正引领整个5G的生态系统。”

TIM截图20170921204648.png

最后,王建亚指出,“在物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诺基亚贝尔正携强大的运营商级全连接能力进入能源、交通、公共事业、互联网、大型企业和广电等六大非运营商垂直行业市场,使物联网的连接变为可能。”

据透露,在PT展(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诺基亚重点展示的部分,除了5G之外,也有物联网以及一带一路相关的内容。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展示,更有与个人相关的应用:比如数字医疗、视频分析、智慧城市、智慧家庭、工业4.0和无人机等方面的展示。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