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模拟设计 > 业界动态 > 美国司法部调查华为 从中兴的芯病看华为的麒麟

美国司法部调查华为 从中兴的芯病看华为的麒麟

2018-04-27
关键词: 华为 中兴 芯片 光通信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司法部正在调查华为公司是否违反了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措施,报道称目前尚不清楚司法部的调查进展到多远,以及正在就哪些具体的指控调查。这篇报道称消息来自于“熟悉此事的人士”,并称华为发言人对此事不予置评。

1524710003653056846.jpg

  美国司法部调查华为 从中兴的芯病看华为的麒麟

  华为是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厂商和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在智能手机行业,华为是苹果的死对头,在电信行业,华为不断蚕食爱立信和诺基亚的市场份额。如果美国司法部确实在调查华为,华为将面临巨大风险。受消息影响,华为的竞争对手苹果、爱立信和诺基亚的股价在周三早盘纷纷逆市上涨。

  从中兴的芯病看华为的麒麟,你还吐槽任正非让加班吗?

1524709887666074269.jpg

  美国司法部调查华为 从中兴的芯病看华为的麒麟

  “中兴之困”已成全民话题。很显然,这不是一起简单的企业纠纷,其中掺杂了国际政治、科技创新、商业文化等诸多因素。“解剖”这个样本,我们会发现不少值得辨析的问题(被“卡脖子”吓怕了?中国的今天恰恰要感谢美国的封锁|“中芯”省思录① 商业模式再出新,也抵不过一颗中国“芯” |“中芯”省思录②)。

  今天,公道君想谈一谈企业的战略眼光。理性地说,对于今天中兴的困境,我们不能把板子都打在美国人身上。

  回望历史即可发现,中兴的起点并不算低,“缺芯少魂”的窘迫本不该出现。之所以将一手好牌打得有些难堪,还是因为走错了关键的几步。

  说起中国的通信企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华为和中兴。但在上个世纪,行业领头羊实则有四家,即巨龙、大唐、中兴、华为,简称“巨大中华”。时过境迁,今天人们对“巨大中华”多少感到陌生,正是因为四家企业已经在发展的马拉松中拉开了距离。

  同在通信领域,同靠程控交换机起家,但短短几年,第一个分水岭就出现了——是否大力研发“接入设备”。

  其中的专业知识一般人不懂,但只需记住这是一个关键产品。据业内人士回忆,中兴和华为押了这个宝,开始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攻关,而另外两家则并不看好。当人人都发现“接入设备”是个颇有利润的领域时,市场已经被瓜分殆尽了。

  商场如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一步领先则可能步步领先。突围成功的“中华”两家打开接入市场后,很快又进入了移动交换领域、光通信领域、IP领域,一时间好不风光。

  那么问题来了,一度是伯仲之间的中兴与华为,又是怎样拉开了差距?

  公道君认为,颇有几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两家公司早期能脱颖而出,赢在了战略眼光;后期差距明显,一大症结也在于战略眼光。

  不妨看两个例子——

  一是2000年前后,小灵通技术被引进国内后,迅速掀起了热潮。网络运营商认为小灵通建网速度快、投资小;用户觉得经济方便,同手机相比,只花20%的钱就能享受80%的服务。中兴迅速切入小灵通市场,赚到了不少快钱;华为则认为小灵通技术比较落伍,不出5年就会被淘汰,果断宣布放弃。

  一是2004年之后,华为选择“畅想未来”,对技术研发的人财物投入上了新量级;中兴选择“活在当下”,以务实的心态重视现金流。很多人对这种分野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这些选择实则流露着两家掌门人的风格。根据人们的描述,侯为贵“像国有企业的厂长,一个老工程师”,任正非则乐于“豪赌”。

  我们无意抬高谁贬低谁,也尊重每个企业家的选择,但透过这些企业的命运起伏,可以看出一条铁律:一家成功的企业,必然有着战略的眼光。这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怎样权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能否敏锐捕捉到发展趋势并提前布局;如何平衡自主研发与外部引进的关系,等等。

  有伟人曾形象地指出,“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这一点,对于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可谓关乎生死。

  掌门人必须具备见微知著、运筹帷幄的本事,未雨绸缪,敢想敢干,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在未知面前,这种战略选择确实像一把“豪赌”,企业可能一跃而起,也可能元气大伤。

  在这把“豪赌”中,投入最大,风险也最大的,可能就是核心技术。事实证明,在这方面下功夫,可能是最辛苦的,但一定是最有用的。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近日透露,华为2017年整体收入达到6036亿元,净利润达到475亿元。但让人更为震撼的的数据是,2008-2017年,华为累计研发投入达3940亿元,未来十年仍会保持将15%的销售收入投入到研发之中。

  这种研发至少换来了完全自主的麒麟芯片。关于这个华为之芯,任正非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曾对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说,你的芯片设计团队能不能发展到两万人,我们用两万人来强攻。怎么强攻,这个要靠你说了算,我只能给你人、给你钱。最后任正非给出的年研发费用是四亿美金,这把何庭波都吓坏了。任正非说,“但我还是要给,一定要站立起来,适当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而放眼中国企业的第一梯队,无一不是拿核心科技标榜自己的——

  比如格力,7万余名员工、1万多名科研人员。2012年以前,格力累计申请专利仅5000余件,而到了去年下半年,这个数字就刷新成了30000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设上限”的科研投入政策,据统计,格力电器每年研发投入超过40亿元。

  比如阿里巴巴,2017年的研发支出为25亿美元,研发强度为10.8%。马云表示,数据作为新资源,计算作为新技术,将先后引发新零售、新制造和新金融的变革。阿里大举投资技术是在为未来30年新实体经济成长搭建基础设施。4月20日,当“中芯”往何处去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时,阿里巴巴全资收购中国大陆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其雄心可见一斑。

  总而言之,技术与产品是一家企业行走世界的底气。对于中兴此劫,我们哀其不幸,也怒其不争。中国企业要想不再动辄被别人卡住脖子,就必须自力更生,掌握核心技术。这注定是个坐冷板凳的过程,甚至可能铩羽而归,但有无这股豪气,或许就是企业家与普通人的区别,就是一家成功企业与普通企业的区别。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