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模拟设计 > 业界动态 > 中国移动:明年所有5G终端产品必须具备SA模式

中国移动:明年所有5G终端产品必须具备SA模式

2019-06-29
关键词: 中国移动 5G SA

  GTI国际产业峰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宣布:政府明确要求,从明年1月1日起将不再支持NSA模式(非独立组网)手机入网,所有5G终端产品必须具备SA模式(独立组网)。

  自从6月6日工信部向运营商发放5G商用牌照后,各运营商不断加快5G基站建设的脚步。日前中国移动方面表示,将在今年9月底前在40个城市开通5G服务,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将会在今年9月前正式迎来5G时代。

  

1561689122807511.png

  NSA与SA组网的优劣

  两种不同网络架构同样支持5G网络,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通俗一点来说,NSA非独立组网是基于在现有的4G基础设备上,再部署5G网络,通过4G实现5G;SA独立组网是新建5G基础设备,建立新的基站、链路以及核心网,引入全新的接口。

  NSA网络架构是通过4G基础设备上实现5G部署,能够大大降低运营商5G建设的成本,同时网速能够得到更大提升;但却不支持5G超低延迟的新特性(不利于自动驾驶、AR、远超手术等等领域技术发展),并且由于需要同时连接4G和5G网络,会造成终端设备耗电量极大的情况。

  SA网络架构则要求运营商与4G完全分隔开,从新建立5G基础设备,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成本,但能够解决NSA网络架构的一切劣势,后期运营商维护也将会变得更加简单。

  

2.png

  会议上杨杰表示:虽然初期搭建5G基站的资金投入会是4G的两倍,但只有SA架构能够让5G发挥真正的作用,我国政府也很明确,我们都希望SA架构的搭建越早越好。

  并且NSA架构虽然在初期能够省下不少搭建新基站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NSA网络架构需要运营商在运行5G基站的同时也要用上4G基站,功耗相比SA架构更高,未来维护成本投入也会更高。

  巴龙5000与骁龙X50的区别

  华为、小米、OV、三星等各大手机厂商此前已经发布5G产品,预计将于今年第三季度陆续上市。目前品牌5G产品当中,除了华为5G手机是搭载自家研发的巴龙5000 5G通讯基带外,其余的品牌厂商产品均是采用高通的骁龙X50 5G基带。

  今年1月24日华为面向全球正式发布了自主研发的5G终端芯片Balong 5000(巴龙5000),是全球首款5G多模基带芯片,支持NSA和SA组网方式,性能更强的同时耗能更低。速率领先全球同行业,在低频频段Sub-6GHz(5G的主要频段)的下载速率实现4.6Gbps,创下全球5G下载速率的峰值。

  

3.png

  2017年2月高通发布了全球首款5G单模终端芯片骁龙X50,配合骁龙855可实现5G网络,但仅支持NSA非独立组网方式,无法兼容未来5G的SA独立组网;性能及速率方面的能力平平,种种迹象均表明高通的骁龙X50基带芯片只是一款用于过渡5G的基带芯片。

  明年或将只有华为5G手机?

  早在今年初各大手机厂商为了占得5G市场先机,争先恐后地发布5G产品。如今我国政府明确要求明年1月1日开始,只有SA架构的5G终端产品能够入网。也就意味着目前小米、OV、三星等手机厂所发布的5G产品只能在今年12月底前正常入网使用,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将会受到极大影响。

  此前高通将会发布了明年的旗舰5G基带芯片,支持SA组网的“骁龙X55”,但正式面世还需要等到明年。6月26日魅族手机官微透露消息称,将于2020年Q2季度发布支持独立租网(SA)真正的5G产品。

  魅族手机发布5G产品的时间落后于各大厂商,因为魅族非常清楚骁龙X50是一款过渡芯片,性能不够优秀,极大概率会在短时间被淘汰,所以魅族宁愿放弃抢占5G手机市场的先机,等到新一代芯片面世。

  至于苹果,此前已经和高通和解,并签下为期6年的合作协议,5G版iPhone必将采用高通的基带芯片。苹果的iPhone新品发布会一般在每年的九月,意味着苹果今年的5G版iPhone与其他厂商相同,搭载的是骁龙X50基带芯片,只支持NSA网络架构。

  

4.png

  唯一不受SA架构影响的就只有搭载巴龙5000基带芯片的华为5G手机,所有消费者心中都有一把衡量值不值得的“天秤”,目前5G手机售价均在万元以上,如果只能使用短短数月时间,相信大部分消费者都无法接受;所以明年中国市场极大可能只有华为5G手机。

  政府将SA独立组网作为目标架构,对小米、OV、苹果等等手机厂商造成极大影响,但真正损失最惨重的其实是高通,中国市场是高通芯片业务最大的市场,这一决策或将会让高通失去整个中国市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明年会不会真的只有华为5G手机?高通又该怎么应对欢迎留言讨论,关注小编每天带你了解更多科技资讯。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