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业界动态 > 人工智能改变中国,我们还要跨越这三座大山 | 献礼70周年

人工智能改变中国,我们还要跨越这三座大山 | 献礼70周年

2019-09-28
关键词: 人工智能 AI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人工智能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世界经济迈入了智能产业的大航海时代。中国是全球创新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也是迈向智能时代步伐最快的国家之一。在以智能+、5G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生产力革命中,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强大引擎和澎湃动力。

  在全球化面临惊涛骇浪的风险波折期,在人类探索并开创万物互联新天地的过程中,中国将成为极其重要的奠基者与探索者。但我们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场景与巨大阻碍,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全球人工智能开源生态系统将成为中国的全新挑战。

  《智周万物:人工智能改变中国》这本书,回溯了人工智能的起源与起伏,解析了中国人工智能的人才流变与基础平台发展全景。中国在人工智能大航海时代也需要自己的“哥伦布”,我们还向12位专家智者提出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百年设问。

  从图灵的智能机器之梦,到人工智能的大航海时代起航

  阿兰·图灵(Alan Turing),一个掷地有声的名字。

  他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开创者。后人用“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等头衔加冕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早在 1948 年,图灵就写过一篇题为《智能机器》(Intelligent Machinery) 的论文,描绘了人工智能中联结主义的大部分内容。1950 年,图灵发表论文《计算机器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作为机器能否思考的标准。

  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正式宣告人工智能启航。但直至辛顿等深度学习三巨头获得 2018 年图灵奖,才象征着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抵达世界公认的新高度。

  这期间,IBM 的深蓝、DeepMind 的AlphaGo 都给人类智能的传统边界带来了令世界震撼的强大挑战。人工智能这两盘大棋也正式吹响了智能大航海时代的号角。中国也必须全力前行,才能在智能 + 时代拥有更强大的竞争力和更广阔光明的前景。

  1978 年 3 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吴文俊1977 年提出的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吴方法”,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这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也象征着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艰难起步了。

  近年来,全球互联网巨头纷纷转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行业应用迎来全面爆发,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迎来了新一轮历史机遇。

  中国迎来了70年华诞,人工智能走过了70多年征程,人类正勇敢驶向前所未知的智能大航海时代,这也将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波澜壮阔、变幻莫测的新航程。

  这一段新航程、哪怕只是一个起点,也值得被记录、传播——《智周万物:人工智能改变中国》一书应运而生。

640.webp (15).jpg

  作为建国70周年的献礼,《智周万物:人工智能改变中国》由新智元受人民邮电出版社邀约担纲撰写,新智元创始人兼CEO杨静女士执笔,是倪光南院士任总主编的“科技改变中国”丛书之其中一卷。

640.webp (14).jpg

  新智元创始人兼CEO杨静

  本书框架如下:

  第一章:中国,探索人工智能的大航海时代(人工智能历史及综述);

  第二章:人工智能就在我们身边(阐述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概念,描述AI+Everything的各类场景);

  第三章:智能云·芯世界,中国的人工智能基础平台(从芯片发展的摩尔定律和 AI 计算的超摩尔定律讲起,全面 展现中国的人工智能的最前沿布局 );

  第四章:中国,人工智能的新天地 (描绘“智能 +”助力传统行业的场景 );

  第五章:真实镜头下的中国AI人物(包括周志华、施路平、汪玉、胡郁、陈云霁、陈天石、余凯、吴甘沙和宋继强 );

  第六章:新中国100年,开启 AI 新万象(邀请中国人工智能顶级专家独家访谈,发表对新中国成立百年的AI发展展望)

  正如倪光南院士在推荐中所写:

  204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0 周年。届时中国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技术,而人工智能是其中的核心。本书在最后一章里提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问题,请来自学界和产业界的专家们进行思辨与讨论,发人深省而又不乏趣味。我推荐本书的读者跟随这些专家与作者一起,不断探索人工智能改变中国的新课题与新机遇,敢于挑战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一起建设中国人工智能自主创新的道路,迎接智能中国的美好未来。

  智能云·芯世界,展现中国人工智能基础平台硬实力

  AI芯和云决定未来智能产业的发展趋势。

  产业互联网、AIoT、AI云、5G网络技术成熟并促进产业升级,万亿智能设备连接而成的最强大智联网处于爆发前夜,AIoT的使命是数字化物理世界,构建起万物互联的世界。

  人类正在迈入一个“宽泛的人工智能”(Broad AI)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解决一些特定领域的问题,甚至跨多个领域的问题。在这样的应用背景下,人工智能对计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在AI需求爆发之前,超级计算机已经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体现,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 2016 年,中国研究团队凭借在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上运行的“全球大气非静力云分辨模拟”应用一举摘得戈登·贝尔奖(被称为“高性能计算领域的诺贝尔奖”),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成果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640.webp (13).jpg

  目前的经典计算机处理器的计算性能已经越来越偏摩尔定律,因为处理器中晶体管的数量无法再如摩尔定律的预测那样每两年翻一番,性能面临瓶颈。量子计算却有望给人工智能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我国的量子计算研究力量正不断加强,不仅大学院校和研究机构在该领域贡献良多,如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量子信息中心等。各大科技企业也纷纷在布局量子计算。最近两年来,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华为等都已经进军量子计算领域,组建实验室,并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和实验成果。

  可以说在超算与量子计算两个领域,中国已走在了世界前列,而在以往被“卡脖子”的芯片领域,中国也在奋起直追。

  同时AI芯片大规模产业应用,重塑中国零售、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AI芯片助力传统行业数字化,实现场景演化、智能进化。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迎来新一轮历史机遇。

  中国AI芯片和云产业受到国际大环境的深刻影响,科技企业特别是国内AI公司迫切需要找到合适的突围路径。

640.webp (12).jpg

  清华大学施路平团队开发出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荣登Nature封面

  作为芯片的主要消费国,中国对芯片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然而,国产芯片只能满足自身需求的 30% 左右。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转变和人工智能价值的不断增长,中国政府和领先的科技企业已经意识到,增加国内半导体的自给量是未来的一个重要任务,开始大力投资芯片制造设施和人才,以求实现半导体行业的独立。

  德勤全球预测,2019 年,中国制造芯片的收入将在 2018 年 850 亿美元的基础上增长 25%,达到 1100 亿美元左右,以满足国内对芯片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工智能的日益商业化推动的。

  人工智能时代,中国 AI 芯片企业开始迅速崛起,华为、阿里巴巴(平头哥)、寒武纪、地平线等国内领先的芯片设计企业,纷纷推出自主研制的 AI 芯片, 并开始逐步落地,国产 AI 芯片有望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

640.webp (11).jpg

  华为麒麟990 5G创造了六个“世界第一”

  《智周万物:人工智能改变中国》第三章主要阐述中国人工智能代表企业在中国漫漫芯云路中的推动和转型,华为全面拥抱人工智能,slogan升级为“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阿里成立芯片公司平头哥,腾讯全面拥抱产业互联网;而中国的AI大厂和其AI产业生态的供应链伙伴们在中国芯与云的发展之路上拥有巨大的机会和发展前景,又面临确实存在的巨大挑战。

  但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机器智能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 +”助力传统行业的场景,包括零售、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中国大地成为人工智能落地的广阔舞台和科技赋能美好生活的新天地。

  AI大航海时代的中国“哥伦布”们

  在新世纪人工智能崛起的大潮中,中国在学术和产业领域全面追赶,人工智能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科技和民生诸多方面发展的国之重器,也成为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战略要素。

  然而,人工智能大航海时代离不开勇于探索的“ 哥伦布”们。

  在中国,人工智能先驱们不畏艰难,筚路蓝缕,为这一次人工发展浪潮中中国迈开步伐追赶打下了基础。

  第五章中,我们重点展现新智元真实镜头下的中国 AI 人物:那些正带领着中国最重要、最顶尖的AI公司和研究机构前进的AI企业家、教授或科研人员的相关故事(排名顺序不分先后):

640.webp (10).jpg

  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人工智能学院院长 周志华;

  清华大学教授、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 施路平;

  清华大学教授、深鉴科技联合创始人 汪玉;

  科大讯飞轮值总裁 胡郁;

  寒武纪科技创始人陈天石、陈云霁;

  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兼 CEO 吴甘沙;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 宋继强;

  在新智元的镜头下,我们更注重介绍他们如何在时代的巨浪中勇往直前,成为人工智能大航海时代的“ 哥伦布”和中国式创新创业者。

  中国AI到底缺什么?还需跨越这三座大山

  “真正的强大不是完美,而是正视自己的不足。”

640.webp (9).jpg

  跨年龄人脸匹配准确度高达 99.80%(来源:腾讯优图实验室)

  中国人工智能学术研究和产业应用虽然发展迅猛,但基础研究、算法创新和开源生态等三大领域都存在系统性短板,中国亟须在人工智能大航海的进程中创建自己的航空母舰并形成持久竞争力。

  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还有三个系统短板:

  首先,人才匮乏。根据《2019 全球人才报告》,全球约有 44% 的 AI 人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在中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占比不到 11% ;只有 11% 的 AI 人才在中国工作,中国公司吸引 AI 人才的绝对数量大约相当 于美国的四分之一;此外,在所调查的 21 个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的作者中,中国作者的人数只有美国的 1/6。

  其次,研究质量仍处于中游。尽管中国人工智能论文的平均引用量一直在稳步增长,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综合影响力仍远低于来自美国的论文。

  最后,基础研究根基薄弱。在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和技术框架、支撑算力的芯片硬件和开源生态创新等方面,中国尤其薄弱。例如,由美国企业主导研发的开源平台TensorFlow、PyTorch和Caffe,在全球工业和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国尚没有一种人工智能开源平台堪与其匹敌。这是中国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在木桶效应下最受制约的短板。缺少根基,中国的人工智能研发与创新系统就很难长成参天大树;生态匮乏,就难以涵养茂密森林。

  新中国100年:梅宏、段树民院士等12位产学研领袖畅谈2049年AI新万象

  如果说今日中国发展面临修昔底德陷阱的考验,建设AI大厦更需利用已有优势,同时正视自身短板。展望未来30年,以新中国100年作为时间坐标,我们设置了十问十答,描述中国人工智能届时会发展到怎样的阶段:

  2049 年,脑机融合是否将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2049 年,人工智能是否将逐渐占领智能世界主权 ?

  2049 年,人类社会伦理是否面临人工智能挑战 ?

  2049 年,摩尔定律质变能否引发智能革命?

  2049 年,通用人工智能能否突破或加速来临?

  2049 年,万物互联能否构建AI新世界?

  2049 年,中国人工智能能否展翼腾飞?

  2049 年,AI 能否部分取代人类工作?

  2049 年,人工智能能否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2049 年,中国是否有能力引领全球 AI 发展?

  在《智周万物:人工智能改变中国》的最后一章,针对“2049 年人工智能未来展望”这一主题,新智元采访了12位产学研领袖,大家一起对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驱动力、关键性突破、类脑计算、脑机结合、智能助理以及  AI  技术在医疗、金融、能源、安防、自动驾驶方面的应用等十大问题进行了讨论。

640.webp (8).jpg

640.webp (8).jpg

640.webp (7).jpg

640.webp (6).jpg

  他们将带领读者一起展望到 2049 年时中国人工智能能否展翅腾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引领全球 AI 发展前景是否乐观。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或许会突破藩篱,掀开智能文明新的历史篇章。中国也需要适时打造探索智能新边界的星河舰队,向着人类的梦想、大脑的奥秘和智能的极限发起终极挑战。

  打牢地基,让中国成为全球率先驶向智能宇宙的强大星舰

  用“未来可期”来形容中国人工智能的中长期发展最为恰当,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直面各个层面的困难与挑战,新智元认为在通往新中国成立 100 周年之际的 AI 创新之路上,为中国人工智能创新系统打造坚实且牢固的“地基”是重中之重。

  如果将中国人工智能创新系统比成一座高耸入云的楼宇,基础技术、AI 人才以及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是其地基,智能 + 落地与应用则是在此地基上搭建的华丽楼宇。

  庞大的市场容量,得天独厚的产业环境与国家政策的扶持可以助力楼宇越建越高,但这一切终究是要建立在拥有全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地基之上。

  人类必然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到达史无前例的智能高峰,中国也必然能在这场智能革命中,顺势而为,跨越新疆界,引领人机融合与智能范式的进化,进入更美好的智能新天地。

  《智周万物:人工智能改变中国》从 70 年前人工智能的开端讲起,收尾于百年设问。到 2049 年,人工智能将跨过一个世纪;而 2049 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

  在此风云变幻、形势激荡之际,新智元立足时序更替的交汇点,汇聚产业、学界等多方力量,共同寻找开启未来智能新世界的密钥,为中国 AI 产业发展添薪续力,鼎力共建“智能 +”。

  2019 年,我们和读者一起站在人工智能大航海时代和全球形势大变局的转折点,一起探索智能世界。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