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业界动态 > 中国5G终端用户数量超4亿,5G发展势不可挡?

中国5G终端用户数量超4亿,5G发展势不可挡?

2021-12-17
来源:互联网综合
关键词: 5G终端 5G基站 5G城市

  近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相继宣布,开启5G消息试商用。部分省市试行以5G消息向公众推送寒潮预警信息、提供消防应急报警服务等。5G商用领域正不断拓展。目前,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超过97%的县城城区和40%的乡镇镇区已实现5G网络覆盖。5G给生活、行业带来了哪些重大变化?“十四五”时期,5G有怎样的发展蓝图?

  这两年,5G发展得真快

  ——目前中国已建成5G基站超115万个,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独立组网网络

  网速更快、看视频更顺畅、玩游戏更“丝滑”——5G商用两年来,消费者已从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背后,是5G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在做支撑,中国5G发展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显著成就。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介绍,目前中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115万个,占全球70%以上,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独立组网网络。5G终端用户达到4.5亿户,占全球80%以上。

  数量庞大的5G基站为消费者流畅上网提供了强大支持,满足了用户不断增加的流量需求。根据工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截至10月末,3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6.41亿户,比上年末净增4694万户,其中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4.71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73亿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值创出新高。

  不过,许多消费者心存疑虑:5G商用,仅仅是网速更快吗?为什么感觉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不像想象的那么大?

  多位受访专家对此解释,消费者对5G的特别之处感知不够强,不是因为市场预期太高,也并非业者言过其实,而是当前5G发展时日尚早,5G基站覆盖的广度和纵深度仍不足,消费侧的应用还没有真正爆发。

  当前,5G的演进为垂直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作为城市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5G也将对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GSMA大中华区技术总经理刘鸿看来,5G toB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依然面临着行业应用规模化的关键问题。而在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之后,GSMA认为,5G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有可能成为5G行业应用规模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看到5G在全球已经得到广泛的部署,特别是在中国,我们看到所有地市级以上的城市都已经有了成片的5G连续覆盖,这为5G在城市治理中进行应用也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相关的应用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据刘鸿分析,目前5G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包括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的领域、生态环境、民生服务和数字政府5个方面。他表示,针对5G城市的美好前景和实现路径,GSMA在广东深圳举办的GSMA创新论坛上进行深入探讨。据悉,此次GSMA创新论坛将设5G城市高峰论坛、5GIN创新和投资高峰论坛两大主题论坛,共同探讨产业的创新之道。

  “GSMA希望在推动5G各个领域发展,尤其是在5G应用规模化上面,能够开展更多的工作,把自己的国际平台能力释放到最大。在5G刚刚出发的阶段,中国站在了整个5G发展的前列,我们希望未来能够走得更远更好,而且一直领先。”斯寒表示。

  5G的持续高渗透,一方面源于5G自身特别能“打”,一方面也是5G时代的主流要求。

  5G有多能“打”?早在5G最初走入大众视野的时候,Verizon测试模型就给出了答案。在5G网络的实际使用中,下载一个3GB左右的超清影片只需要半分钟不到,至于文件、音乐等,可以达到“点击即打开”的丝滑流畅。

  用5G打游戏、看直播、下载大文件,相比4G体验绝对有大跨步提升。但“快”只是5G最普通的一个标签,成为时代主流的5G,蕴含着足以改变未来生活的巨大潜力。

  这一点在国家层面的支持与探索中得到了印证。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我国已建设开通超100万座5G基站,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95%以上的县区、35%的乡镇,已开通的5G基站约占全球数量的70%以上。

  在5G基站“一骑绝尘”的同时,5G应用也保持“领跑”。全国5G应用案例超1万个,无论是数量还是创新性都是领先世界的。

  随便找几个应用案例,我们就能知道5G是如何从手机网络“出圈”到影响日常生活的。

  比如前不久中国电信与京东共同发布的5G智能无人仓,通过5G应用全流程提升了物流作业的效率,这一应用足可以让快递小哥在电商大促期间的昼夜辛苦成为“过去式”。

  除了智能物流、无人配送,5G还可以搭建一个跨越天涯海角的“云上旅游”平台。通过5G技术,我们再也不用在黄金周人挤人地在景区、博物馆门口大排长队,直接从“云上”就能进入景点、浏览观光。




mmexport1621241704608.jpg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