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工智能 > 业界动态 > 自动驾驶行业没有失败者?|资本眼

自动驾驶行业没有失败者?|资本眼

2021-12-18
来源:autocarweekly

近日,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 (KBA) 批准了奔驰的L3级自动驾驶系统,这意味着奔驰的L3级自动驾驶车辆不仅能上路行驶,还能出口销往海外市场。这条新闻在自动驾驶领域一定具有里程碑意义,意味着全球L3级自动驾驶车辆首次实现了规模量产和多国销售。

东边日出西边雨,在自动驾驶的另一个前沿阵地中国,则是另一番模样:从2021年初,华为等多家巨头公司就开始大肆宣扬其自动驾驶的顶级水平,但迟迟没有见到量产产品;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处境则更糟糕,数十家头部的创业公司步入了“人荒”和“钱荒”。

老李曾从事汽车智能化一级市场投资,接触过不少自动驾驶创业公司,今天老李和大家聊点有趣的:自动驾驶公司如何“忽悠”投资人的?行业为何是存在即合理?为什么自动驾驶行业没有失败者?

“忽悠”是一种本领

忽悠是一种本领,是老李在研究自动驾驶投资期间,最深刻的体会。

理想和现实总是会有差距,而自动驾驶投资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老李的合伙人曾经在半小时就决定了某自动驾驶公司Pre-A的投资,金额远超过老李想象。老李对此曾百思不得其解,但慢慢明白,这是一个博弈问题,更是一个人性问题,理性的投资人也挡不住金钱的想象力。

所有的行业都遵循一个相同的投资逻辑:一是赛道有多长,二是难度有多高,三是可能性有多大。按照这个逻辑算下来,自动驾驶是一个赛道很长,难度极大,实现可能性极低的行业。

可以这么说,自动驾驶行业90%的企业的结局是倒闭,如果没有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最后一家巨头公司的自动驾驶业务也可能会倒下,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自动驾驶行业的难度不是谁做成的问题,而是行业能否做成的问题。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投资人也会把这样的疑问抛给创业者,有意思的是,这些疑问都被自动驾驶创业者们巧妙的化解了,不得不说,很多自动驾驶创始人不仅技术水平高,忽悠的能力也非常强。

首先是赛道问题,2015年自动驾驶投资最火热的时候,很多投资人根本不看企业质地,只要技术团队OK,大家都会主动去投。原因很简单,自动驾驶的想象力太强了,当高阶自动驾驶实现后,人类的出行生活将被彻底变革。在一次投委会上,自动驾驶公司的创始人把自动驾驶亲切比喻成“21世纪比肩互联网”的伟大发明,其赛道的广阔程度毋庸置疑,投资人的胃口一下被吊得很高,自然就会从口袋里掏钱。

其次是技术问题,自动驾驶是典型的技术型行业,过去的这些年,投资行业一直存在一个规律,一项新技术通过5-8年的资本培育,可以实现大幅度跃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大幅跃进最典型的技术是动力电池,早在2012年,宁德时代刚刚成立时,动力电池一直挂着“性能差、成本高”的标签,投资动力电池企业本质上就是通过资本加大研发,实现性能提升和规模化降本。

自动驾驶创业者用相同的逻辑告诉投资人,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将和动力电池一样,随着时间完成技术的迭代,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在很多投资人眼中,下一个宁德时代很可能在这个领域诞生。

不同的自动驾驶公司也在讲不同的故事,从最初的高速场景自动驾驶到低速场景自动驾驶,从开放式场景自动驾驶到封闭式场景自动驾驶,中国的自动驾驶企业创造出了全球最丰富、最多样、最全面的自动驾驶场景应用体系,大有“瑞幸咖啡”的感觉。

存在即合理

对于自动驾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适用于自动驾驶领域。站在不同的视角,大家对自动驾驶的期许完全不同,在不同的时间段,大家对自动驾驶的期许也完全不同。

在中国这片创新创业前沿阵地上,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大多是“同根生”。一些知名高校和知名企业的泰斗级前辈培养了一大批自动驾驶创业者,5年前,所有人都相信,自动驾驶不仅是一片蓝海,更将颠覆人类出行方式。

2015年,是国内自动驾驶以及投资起步之年,那一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刚刚起步,得益于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快速发展,自动驾驶步入了人们的视线。

坦率地说,相比电动化的创业者,自动驾驶行业的创业者在披荆斩棘的道路上要难得多,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技术层面看,自动驾驶的难度要远超过电动化,如果说电动化是登泰山,那么自动驾驶则是珠穆朗玛;二是从产业层面看,自动驾驶产业化基础基本为零,消费电子已经为消费电池行业积累了产业化基础,动力电池创业更多是方向的调整,自动驾驶除了概念,什么都没有。

尽管如此,投资人们还是非常热衷投资自动驾驶领域,根据国汽战略院的统计,过去5年,自动驾驶是汽车产业中融资次数最多的细分领域,没有之一,老李个人也深有感触,一切的融资都源于投资人,举个身边的例子,老李的合伙人认为,在自动驾驶这么大的赛道内,一定要有相关的布局,不管标的好坏,先抢下一个再说。

但是,好的基金与好的标的是相辅相成的,在自动驾驶行业内,“好项目”非常少,所谓好项目即团队好,好的项目团队的融资要求也较为苛刻,中小基金难以投进去,当行业资金量远远超过项目的时候,就会诞生更多的创业者。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管理者,这句话在自动驾驶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自动驾驶是典型的技术驱动的产业,所以早期的创业者大多是顶尖的技术背景,由于热钱太多,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天才少年”、“行业专家”投身自动驾驶创业大潮,不管有没有核心技术,不管职级的高低,摇身一变都成了创始人。

在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下,在披荆斩棘的道路上,很多技术背景的自动驾驶创业者没有扮演好“联合创始人”的角色,导致核心管理层出走,出走之后另起炉灶,打造了更多“新公司”,拿到了更多“新融资”,自动驾驶的企业也就越来越多。

敢于入局的人没有失败

在中国,每当一个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总会有人提出“泡沫”理论,过去的新能源汽车如此,当前的自动驾驶也是如此。

近期,很多外部声音对自动驾驶产业很不友好,老李认为这要一分为二来看:

一是认识到技术的瓶颈,老李合伙人经常说,很多外部人员看自动驾驶就是典型的“跟风心态”,企业发展好的时候,跟着捧,发展差的时候,使劲踩。从发展节奏来看,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是螺旋形,技术突破,产业发展,技术再突破,产业再发展,外部要给技术突破提供足够宽松的环境,这一点,投资人过去没做到,现在做到了。

二是重新定义成功,企业本质上是人的组合,自动驾驶企业本质上是人才的组合,如果要给企业设置高学历系数,自动驾驶公司应该是汽车细分领域中,系数最高的公司,就是这么一群人创造了中国的自动驾驶生态,尽管道阻且长,但从发展势头上看,自动驾驶产业是成功的,到目前为止,与欧美国家形成了并跑趋势。

老李在此不提太多行业观点,更多是从个人角度和大家分享下关于成功的观点,坦率地讲,老李非常羡慕这群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者,在老李看来,大家都是成功的,在自动驾驶大生态下,无论是基层、中层还是高层,大家都是成功的,对高层来说,无论技术水平高低,大家也都是成功的。

在华为等头部公司入场后,行业留给自动驾驶创业公司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即使CTO有三头六臂,其技术能力和资源协同能力也很难敌过巨轮级公司。高层的成功定义关键不在于公司是否跑出来,而是个人能否跑出来,很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以及高层在烧钱过程中早就通过各种方式赚得盆满钵满,无论是财务回报还是影响力回报都远远高过了创业之前,行业里更是涌现了一大批30岁以下的千万级富翁。

实际上,创业者的权力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很多公司走到最后,都是创始人在托底,在创业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初创团队都经历了火的锤炼。

中层员工可能是比高层更成功的一批人,没有高层的创业压力,也没有基层研发的繁重,许多自动驾驶创业公司的中层在公司从小到大的过程中,演变成了上传下达的角色,一方面享受着自动驾驶红利带来的薪酬福利,一方面收获着公司成长期带来的管理经验,每天都在思考职业生涯的下一步如何发展。

老李曾经尽调某腰部自动驾驶公司,公司的中层员工超过10人以上,人均年薪超过100万,坦率地讲,按照个人学历和年龄,这个薪酬放在金融行业也算是佼佼者才能拥有,但由于国内自动驾驶行业热度过高,人才稀缺,导致中层的价格“水涨船高”。对中层来说,企业成功了,鸡犬升天,大多有机会升到部门总经理甚至副总裁的位置,企业失败了,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一石二鸟。

老李一直不建议刚毕业的员工去创业型公司,原因是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但是自动驾驶行业不同,很多基层员工都是一毕业就加入了公司,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对基层员工的吸引力有三个,一是薪酬待遇,二是上升空间,三是技术积累,即使公司黄了,也能跳槽到华为等巨头公司,在此不做过多解释。

资本市场一直在提“做时间的朋友”,老李认为这段话用在自动驾驶领域似乎更合适,在一个难度极大赛道极长的领域中,想颠覆出行生态,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作为吃瓜群众,大家要乘风,不要破浪,顺势而为,在自动驾驶浪潮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这也许是自动驾驶当前能带给从业者的最大收获。




最后文章空三行图片.jpg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