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业界动态 > 关于我国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2022-06-06
来源:中国高分观测


  一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态势

  2014年11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明确推进信息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尤其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由此使2015年成为我国商业航天的“元年”,形成商业运载火箭、商业卫星、深空探测等多领域全面发展、产业生态加速形成的良好态势。


  1 我国商业航天企业状况

  在商业运载火箭方面,我国已形成研制和生产整箭(固定和液体)、发动机、相关器件的众多企业,如有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零壹空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九州云箭(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翎客航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宇航推进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空天引擎科技有限公司等,形成了快舟、朱雀、双曲线、星云、新干线等火箭型号,沧龙、炎驭、凌云/龙云、苍穹、深蓝雷霆等火箭发动机型号和北京(亦庄)、重庆(两江)、西安、武汉、湖州等产业基地。但与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九号为代表的国际最先进商业运载火箭相比,我国的商业运载火箭在运载能力、可回收技术、成本控制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在商业卫星及其应用方面,我国在通信/物联网、遥感(多光谱、高光谱和雷达)卫星、科学试验、导航增强卫星研制和生产,卫星测控和运营,卫星数据服务,卫星器件与载荷等方面形成了众多企业。其中,从事遥感卫星研制、生产、运营与数据服务的企业有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吉威空间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齐鲁卫星技术(山东)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东方至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象爱数科技有限公司等,从事通信/物联网+遥感卫星的企业有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椭圆时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千乘探索科技有限公司等,从事科学/教学试验卫星的企业有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从事卫星测控服务的企业有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等。我国商业卫星及其应用的技术水平正迅速接近美欧,但在卫星规模、全球服务能力、高端卫星性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深空探测方面,我国的商业化发展刚刚起步,目前仅有深圳起源太空科技有限公司,其业务虽然瞄准空间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但目前主要还是在从事观测数据积累等工作。


  这些商业航天企业普遍受到各方资本的鼎力支持。如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8月完成11.92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创当时的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单轮融资最高纪录,主要用于双曲线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焦点系列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研制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等方面;该轮融资由北京金融街资本运营中心领投,中金甲子、广合信诚、泰中合投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中信证券、招商证券、旋石天成、上海科创基金、银盛泰资本、玲珑金山股权投资、亚祥兴泰、凯联资本、珠海顺联、南平百益等跟投,老股东经纬中国、鼎晖投资、甘泉资本等继续跟投。


  2  我国地方支持商业航天发展情况

  2021年以来,不少省份聚焦商业航天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如安徽省在《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聚焦空天科技等领域力争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并积极推进相关合作与招商工作。如2021年7月2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在谋划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2021年11月23日,合肥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与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围绕遥感与数字地球科学、空天信息处理与应用等领域,加快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2021年12月21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合作协议,联合建设航天宏图卫星全球运营中心;2021年12月27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合作协议,联合建设银河航天全球遥感卫星产业基地;2022年1月,合肥产投资本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安徽省人工智能基金,对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实施了战略投资,用于加快推动天仙星座(计划由96颗轻小型、高性能SAR雷达卫星构成)的组网建设。为此,合肥市致力于积极打造“卫星星座+产业基金+产业基地”的“一核两翼”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尽快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空天信息产业集群。


  上海市人民政府2022年2月发布了《关于本市推进空间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认为空间信息产业是以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为基础,从事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产业链由卫星制造、运载发射、地面系统建设、空间信息应用等环节组成;要求到2025年,以构建通导遥一体化空间信息系统为导向,形成数字赋能的空间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全球空间信息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数智制造新高地、优势企业集聚地、应用服务输出地。湖北省在《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鄂政发〔2021〕29号)中, 要求力争到2025 年,全省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000 亿元;在《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鄂政发〔2021〕18 号) 中,要求积极推动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建设和遥感数据商业化应用发展。


  二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航天已形成相当的基础,孕育了大量企业,基本覆盖了各主要领域,总体产业规模和产业生态在全球仅次于美国。但与美国最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更需要研究并解决深层次的具体问题。


    1  美国商业航天发展启示

  美国商业航天在“阿波罗”计划等重大工程牵引和“星球大战”等科幻作品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起步发展,并长期得到卓有远见、紧密衔接的国家政策支持。尤其是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奥巴马总统在2010年发布《美国国家航天政策》,及时调整了美国的航天发展战略,坚决把政府资源从费效比明显低下的航天飞机等项目和2020年前重返月球等计划抽调出来,更大程度鼓励私人企业参与太空开发,重振资本界的投资信心,并指导美国航空航空局(NASA)等积极购买和使用美国的商业性航天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特朗普总统进一步高度重视商业航天发展,2017年重新设立了由副总统彭斯领导的国家航天委员会,加强国内力量统筹协调;2018年3月23日发布《国家航天战略》,强调加强国家航天、商业航天和民用航天合作,确保美国在航天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2020年4月签署《太空资源开采和使用保障》,为美国进入外层空间开采太空资源确立了国家政策;任期内也发布了7项总统航天政策指令,从重返月球、简化商业航天监管、促进空间态势感知数据共享和建立空间交通服务管理框架、建立太空部队、保护太空系统网络安全、发展空间核动力和推进系统、新的美国天基PNT计划及其行动指南等方面进行政策引导。


  在美国强大的国家政策和不断加强统筹的政府管理机制支持下,SpaceX、Blue Origin、Planet Lab等大批“明星”级商业航天企业获得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得以顺利创业创新、迅猛成长,并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如SpaceX公司与美国初创商业航天企业公理太空公司(Axiom Space)合作,2022年4月8日取得了利用猎鹰九号火箭和龙飞船,将4位平民乘客成功送到国际空间站执行首个全私人载人航天任务Ax-1。这不仅标志着太空旅游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美国2010年以来调整国家航天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即将往返近地轨道、近地轨道空间站等传统政府主导投资、有明显商业价值的领域,成功向商业航天公司有效让渡,并扶持其形成了更高性价比的服务模式,从而更好竞争并垄断全球市场。


  2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存在问题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商业航天发展从表面看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市场竞争力较弱。如我国商业运载火箭企业的人员数量很少超过100人,一般在50人量级;而SpaceX公司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独角兽企业,雇员近万人,其中从事运载火箭的人员有1600人左右。二是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以及产品,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样在商业运载火箭方面,SpaceX公司2015年12月就首次在陆地成功回收火箭一级子级,2016年4月首次利用海上平台成功回收火箭一级子级,2017年3月首次成功利用回收的火箭一级子级再次发射,随后实现回收火箭的业务化发射应用;而我国发展最好的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7月才迈过“入轨”技术门槛,人员200人左右。三是业务领域相对单一。如我国大多数商业航天企业聚焦于运载火箭、遥感卫星等“热门”方向;而在深空探测方面,仅有深圳起源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个别公司涉足,也主要是开发利用小行星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建立太空资源数据库等。而SpaceX公司瞄准载人登月和探测火星,着力发展重型运载火箭和龙飞船等,已进入业务化运行阶段。


  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存在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亟待结合自身特色,进一步形成国家级航天政策,更好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扶持措施,如更好通过资源开放(包括降低准入限制、降低保密限制、数据共享等)、政府采购、重大工程/项目牵引、信用担保、保险补贴等方式,为企业发展进一步创造良好条件与环境。企业本身也需要适应国内市场环境,尤其是参照我国家电、钢铁、汽车等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开拓应用场景及其相应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并积极向国际拓展。尤其是在遥感领域,需要在“十二五”以来实现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战略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服务行业部委、地方省(区、市)等总部级政府部门,向广大市县/乡镇中基层政府业务和大众产业拓展。


  三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策略思考

  为了更好与美欧政府支持的优势企业在全球竞争,我国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应考虑如下措施:一是不断加强国家航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由于我国的航天管理长期政出多门,相关的政府部门均无法对整个航天体系和产业链条实施全覆盖、全方位管理,导致至今尚未形成国家级的航天政策或法律法规(如《中国航天法》),我国商业航天在从粗放向集约、从创业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关口,需要更好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与帮助。二是需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组建能够有效运营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大型国企。即考虑按照“一次注资、国有控股、混合股份、市场运营”的原则,把国家投资形成的通导遥等卫星、空间站和地面数据接收站、测控站、数据中心、定标场、真实性检验场、数据传输网络、基础数据库等设施进行归集和划拨,组建国有控股、混合股份制的一级央企,以市场化手段参与国内外商业航天竞争并为政府提供公益服务,从而有效控制国内市场并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主动作为,积极发展太空经济。商业航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还相对微弱,必须与蓬勃发展的航天科技和人类宇宙探索紧密结合,通过发展空间制造、空间能源、空间矿业、空间信息、空间育种、空间医疗、空间文旅等太空经济业态,形成相当的市场规模与利润,从而为我国商业航天进一步蓬勃发展提供强大而持续的动能。四是进一步发掘地方积极性扶持商业航天发展。针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将商业航天与地方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等紧密结合,有效调动地方和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并加强相应的产业基地建设,为商业航天企业创造更多市场空间与机遇。


  四 结束语

  商业航天正成为美国、欧洲和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日本等发达或新兴国家(地区)着力发展的高新产业,并从长期政府扶持转向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我国自“十二五”以来的政策导向和多方努力,为商业航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改善和加强国家政策,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通过发挥制度、地方等各方优势和积极性,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赋能,尽快形成有效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规模化产业;为我国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和航天强国、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好实现,贡献应有的力量。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