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微波|射频 > 业界动态 > 激光雷达开年大战,让智驾的2024更有火药味

激光雷达开年大战,让智驾的2024更有火药味

2024-02-19
来源:电车通

1月1日,何小鹏宣布XNGP已覆盖全国243座城市,2月2日,鸿蒙智行宣布,问界车型智驾系统升级,高阶智驾实现覆盖全国99%路段,大城市到小乡村都能用。

春节期间,我体验了小鹏G6的智驾功能,可用路段几乎不用接管,车道线、红绿灯等均能正确识别。能够大幅提升出行体验的智能驾驶,成长速度比我们想象中快得多。

1.jpg

高速路况简单,问界、小鹏等车企已实现基本覆盖,下一步车企竞争的重点,将是城区领航辅助驾驶。车企准备如何应对接下来的竞争,行业已传出了不少风声。

硬件「两极分化」

均衡智驾级别与成本,是车企与自动驾驶企业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如小鹏出于成本考虑,计划未来持续减少激光雷达。不过现阶段而言,高阶智驾依然难以离开激光雷达。

去年12月26日发布的问界M9,搭载行业首颗量产的192线激光雷达,拥有长达250米识别距离、184万点/秒成像能力、垂直分辨率达0.1°、雷达扫描频率达20Hz,相较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96线~156线激光雷达,堪称「遥遥领先」。

2.jpg

然而华为192线激光雷达官宣后不久,北醒光子就官宣旗下256线激光雷达投产,CES2024大会上,激光雷达巨头禾赛科技更是推出了512线激光雷达——AT512,这款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0米,最远测距可达400米,成像能力则达到了1288.8万点/秒。

激光雷达线束越多,捕捉到的物体细节越丰富,建模轮廓越完整,形成的点云图也会更加清晰,而且拥有更高的冗余度和抗干扰能力,能够提升智驾安全性。不过线束太高随之而来的便是成本上升与功耗提高,恐怕只有问界M9这种50万元左右的豪车,才能用得上192线及以上线束的激光雷达。考虑到车载激光雷达的功耗一般在50W以内,对于续航的影响不会很明显。

卷硬件方面,中国企业经验丰富,按照这个发展速度,相信用不了几年,上千线束的激光雷达就会面世。

智驾对于芯片也有一定要求,国内地平线公司将于4月发布征程6芯片,算力高达560TOPS,之前NVIDIA发布的Thor芯片算力在达到了2000TOPS。不过相较于雷达等其他硬件的参数提升,算力提高并不困难,单颗算力不足,那就多来几颗芯片就是了。

3.jpg

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无疑可以提高智驾安全性,但高昂的成本并非每家车企都愿意接受,以特斯拉为首的部分车企,选择了廉价的纯视觉方案。当然,即便是特斯拉,也需要以高算力芯片作为基础,国内部分企业则选择更加极致的路线,低算力芯片+摄像头+少量雷达,即可实现L2+级自动驾驶。

代表企业有商汤绝影、大疆车载等企业,商汤绝影与哪吒汽车联合推出的智驾方案,仅需16TOPS算力芯片和5R11V(5颗毫米波雷达、11颗摄像头)传感器,就实现了高速、城市路段领航辅助驾驶。

4.jpg

大疆车载推出的方案,最低仅需32TOPS算力芯片,搭配7~9颗摄像头,无需任何雷达,即可实现区域记忆行车。若想实现L2+级领航辅助驾驶,将芯片升级至80TOPS即可,这一套硬件成本还比不上一颗激光雷达。

汽车智驾硬件已呈现出两大方向,高端车型追求硬件性能提升,成本次要考虑,激光雷达线束数量与芯片算力为主要竞争点。中低端车型则追求极致压榨硬件潜能与低成本,以便于惠及购车预算较低的消费者,如此一来难免对于软件算法提出更高要求。

软件「大模型当先」

2023年下半年至今,不少车企宣布将AI大模型、生成式AI搬到汽车上,以求将汽车与智能助手、生产力挂钩。如比亚迪的「璇玑架构」,分为云端AI与车端AI两部分,车端AI大模型无需数据上传,拥有更好的保密性,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能执行用户发出的指令。

相较于AI大模型与生成式AI,大模型在智驾领域的前景肉眼可见,去年毫末智行就发布了自动驾驶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大模型DriveGPT雪湖·海若,以DriveGPT作为云端测评模型,评测车端小模型的行驶表现。毫末智行将场景离散化处理,分割成数十万个小场景,与实际驾驶环境进行匹配,系统可以根据相似的场景,作出智驾推导与判断。

5.jpg

自动驾驶企业与车企正在尝试车端部署智驾大模型,但上千亿参数的智驾大模型,哪怕裁减到百亿级参数,由于车载芯片算力问题,暂时反应速度也比不上云端大模型。堆芯片可以解决算力问题,取而代之的则是成本问题。

大模型的主要优势之一,就在于可以降低智驾生态建设成本。截至2023年11月国内公路里程已达535万公里,而且还在不断变动,全部高精度绘制所需要的成本无法想象。当前虽然摆脱了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但依然需要「轻量级地图」或「去高精度地图」。

华为已打破了这一传统,不是一城一城的开通,而是直接全国覆盖。华为所采用的方案与毫末智行相似,智驾大模型收集到了足够的数据,并离散化处理,成为道路拓扑推理的依据,结合普通导航地图便可实现领航辅助驾驶。

6.jpg

车企都在摆脱高精度地图的依赖,但依然需要轻量级地图,这就导致领航辅助驾驶覆盖速度不够快。况且国内公路一直在变化,部分地区可能需要反复绘制,小乡镇等落后地区,恐怕2030年都等不到车企的地图绘制团队。

通过大模型、离散场景与道路推理,实现领航辅助驾驶乃至自动驾驶,对于算力和数据量的要求更高,整体成本低一些,拥有大量数据后,效率提升较为明显。有了华为作为先例,2024年或许我们就能看到其他车企采用相同方案实现全国智驾。

自动驾驶脚步渐快

从近年来各类智驾法律法规的制定、路测牌照的发放,我们能看到相关部门正有条不紊推动自动驾驶商用。

2024年2月8日,全国首个智能汽车智驾表现数据开放平台亮相苏州。该平台由车控CHEK打造,目的是解决智能汽车信息不对称问题,国内问界、小鹏、蔚来等众多车企已加入该平台,将通过该平台披露智驾接管次数、避障能力等数据。

7.jpg

激光雷达开年大战,让智驾的2024更有火药味

电车通·2024-02-18 19:44

关注

硬件、软件都要卷。

1月1日,何小鹏宣布XNGP已覆盖全国243座城市,2月2日,鸿蒙智行宣布,问界车型智驾系统升级,高阶智驾实现覆盖全国99%路段,大城市到小乡村都能用。

春节期间,我体验了小鹏G6的智驾功能,可用路段几乎不用接管,车道线、红绿灯等均能正确识别。能够大幅提升出行体验的智能驾驶,成长速度比我们想象中快得多。

高速路况简单,问界、小鹏等车企已实现基本覆盖,下一步车企竞争的重点,将是城区领航辅助驾驶。车企准备如何应对接下来的竞争,行业已传出了不少风声。

硬件「两极分化」

均衡智驾级别与成本,是车企与自动驾驶企业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如小鹏出于成本考虑,计划未来持续减少激光雷达。不过现阶段而言,高阶智驾依然难以离开激光雷达。

去年12月26日发布的问界M9,搭载行业首颗量产的192线激光雷达,拥有长达250米识别距离、184万点/秒成像能力、垂直分辨率达0.1°、雷达扫描频率达20Hz,相较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96线~156线激光雷达,堪称「遥遥领先」。

然而华为192线激光雷达官宣后不久,北醒光子就官宣旗下256线激光雷达投产,CES2024大会上,激光雷达巨头禾赛科技更是推出了512线激光雷达——AT512,这款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0米,最远测距可达400米,成像能力则达到了1288.8万点/秒。

激光雷达线束越多,捕捉到的物体细节越丰富,建模轮廓越完整,形成的点云图也会更加清晰,而且拥有更高的冗余度和抗干扰能力,能够提升智驾安全性。不过线束太高随之而来的便是成本上升与功耗提高,恐怕只有问界M9这种50万元左右的豪车,才能用得上192线及以上线束的激光雷达。考虑到车载激光雷达的功耗一般在50W以内,对于续航的影响不会很明显。

卷硬件方面,中国企业经验丰富,按照这个发展速度,相信用不了几年,上千线束的激光雷达就会面世。

智驾对于芯片也有一定要求,国内地平线公司将于4月发布征程6芯片,算力高达560TOPS,之前NVIDIA发布的Thor芯片算力在达到了2000TOPS。不过相较于雷达等其他硬件的参数提升,算力提高并不困难,单颗算力不足,那就多来几颗芯片就是了。

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无疑可以提高智驾安全性,但高昂的成本并非每家车企都愿意接受,以特斯拉为首的部分车企,选择了廉价的纯视觉方案。当然,即便是特斯拉,也需要以高算力芯片作为基础,国内部分企业则选择更加极致的路线,低算力芯片+摄像头+少量雷达,即可实现L2+级自动驾驶。

代表企业有商汤绝影、大疆车载等企业,商汤绝影与哪吒汽车联合推出的智驾方案,仅需16TOPS算力芯片和5R11V(5颗毫米波雷达、11颗摄像头)传感器,就实现了高速、城市路段领航辅助驾驶。

大疆车载推出的方案,最低仅需32TOPS算力芯片,搭配7~9颗摄像头,无需任何雷达,即可实现区域记忆行车。若想实现L2+级领航辅助驾驶,将芯片升级至80TOPS即可,这一套硬件成本还比不上一颗激光雷达。

汽车智驾硬件已呈现出两大方向,高端车型追求硬件性能提升,成本次要考虑,激光雷达线束数量与芯片算力为主要竞争点。中低端车型则追求极致压榨硬件潜能与低成本,以便于惠及购车预算较低的消费者,如此一来难免对于软件算法提出更高要求。

软件「大模型当先」

2023年下半年至今,不少车企宣布将AI大模型、生成式AI搬到汽车上,以求将汽车与智能助手、生产力挂钩。如比亚迪的「璇玑架构」,分为云端AI与车端AI两部分,车端AI大模型无需数据上传,拥有更好的保密性,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能执行用户发出的指令。

相较于AI大模型与生成式AI,大模型在智驾领域的前景肉眼可见,去年毫末智行就发布了自动驾驶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大模型DriveGPT雪湖·海若,以DriveGPT作为云端测评模型,评测车端小模型的行驶表现。毫末智行将场景离散化处理,分割成数十万个小场景,与实际驾驶环境进行匹配,系统可以根据相似的场景,作出智驾推导与判断。

自动驾驶企业与车企正在尝试车端部署智驾大模型,但上千亿参数的智驾大模型,哪怕裁减到百亿级参数,由于车载芯片算力问题,暂时反应速度也比不上云端大模型。堆芯片可以解决算力问题,取而代之的则是成本问题。

大模型的主要优势之一,就在于可以降低智驾生态建设成本。截至2023年11月国内公路里程已达535万公里,而且还在不断变动,全部高精度绘制所需要的成本无法想象。当前虽然摆脱了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但依然需要「轻量级地图」或「去高精度地图」。

华为已打破了这一传统,不是一城一城的开通,而是直接全国覆盖。华为所采用的方案与毫末智行相似,智驾大模型收集到了足够的数据,并离散化处理,成为道路拓扑推理的依据,结合普通导航地图便可实现领航辅助驾驶。

车企都在摆脱高精度地图的依赖,但依然需要轻量级地图,这就导致领航辅助驾驶覆盖速度不够快。况且国内公路一直在变化,部分地区可能需要反复绘制,小乡镇等落后地区,恐怕2030年都等不到车企的地图绘制团队。

通过大模型、离散场景与道路推理,实现领航辅助驾驶乃至自动驾驶,对于算力和数据量的要求更高,整体成本低一些,拥有大量数据后,效率提升较为明显。有了华为作为先例,2024年或许我们就能看到其他车企采用相同方案实现全国智驾。

自动驾驶脚步渐快

从近年来各类智驾法律法规的制定、路测牌照的发放,我们能看到相关部门正有条不紊推动自动驾驶商用。

2024年2月8日,全国首个智能汽车智驾表现数据开放平台亮相苏州。该平台由车控CHEK打造,目的是解决智能汽车信息不对称问题,国内问界、小鹏、蔚来等众多车企已加入该平台,将通过该平台披露智驾接管次数、避障能力等数据。

该平台的建立,一方面能够反映出车企的不足之处,为车企指明技术优化方向,另一方面则可以作为消费者买车时的参考,智驾好不好不能只看车企宣传,数据才能说明真实情况。

软硬件的持续研发与升级,成本的不断降低,都令15万元以内车型看到了普及高阶智驾的曙光。高端车与低价车型的可靠性,我们都能在车控CHEK的平台看到数据,若是高端车型的接管频率高于低价车,恐怕会对车企名声产生一定影响。不过目前智驾硬件成本偏高,短时间内我们无法看到太多成果,也难以做出对比。

高速NOA较为成熟,今年有可能实现全面覆盖,城区NOA则是今年车企竞争的重点。更高线束激光雷达、更高算力智驾芯片的应用,能够强化汽车的智驾能力。极氪001改款被曝或将成为首款正式搭载NVIDIA Thor芯片的车型,北醒光子256线激光雷达已投产,相信首款搭载该产品的汽车距离上市也不远了。

大模型的加入则可以大幅提升智驾训练效率,加速智驾算法完善,并且令智驾系统驾驶逻辑更像老司机。

何小鹏曾表示,2024年是自动驾驶元年。从车企、自动驾驶企业、供应链企业的动作来看,这个元年的火药味格外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车通”(ID:dianchetong233),作者:失魂引


weidian.jpg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