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业界动态 > 企业信息化标准构建原理与方法

企业信息化标准构建原理与方法

2008-06-25
作者:宋振晖1 , 邓 超2

摘  要: 就企业信息化标准的构建原理与范畴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元模型。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标准  信息系统" title="信息系统">信息系统  工作系统

 

    为了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信息产业部于2003年启动了企业信息化的标准化工作,并成立了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组,进行有关企业信息化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工作[1]。本文拟就企业信息化标准研制的几个支撑问题进行探讨。

1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构建原理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构建有两种基本的思路。其一,是面向企业信息化制品的构建方法,其二,是面向企业信息化组织的构建方法。在原理上,前者强调企业信息化中供方(信息化厂商、信息化咨询服务商)的地位与作用,是一种“推式的”企业信息化标准构建法,而后者更强调企业信息化中需方(信息化企业)的地位与作用。是一种“拉式的”企业信息化标准构建法。

企业信息化被定义为“企业有目的地推进与使用信息与信息技术" title="信息技术">信息技术”[2]。企业信息化从方法论上讲,在经历了七、八十年代以技术驱动为特征的推式信息化过程后,已经转向以企业驱动为特征的推式信息化过程[3][4],图1是Gartner Group对企业信息化驱动因素发展趋势的研究,此图表明:尽管不同的信息系统类型驱动因素有所不同,信息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系统更加依赖于组织驱动,而信息网络系统更加依赖于技术驱动,但组织驱动已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方法和发展趋势。

 

 

    可见,无论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还是从企业信息化的方法来讲,企业信息化中的“企业”已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与焦点,以此为核心与出发点,“拉式地”吸纳信息化制品已成为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思想。

    与此相适应,本文认为企业信息化标准的构建也应遵循同样的原理与思想原则,即把信息化企业作为构建企业信息化标准的主体,从信息化企业的组织需求出发,组织、构建企业信息化的标准,而信息化制品及其相关标准则被吸收、更新、实例化于信息化企业为主体的标准体系" title="标准体系">标准体系中。

2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范畴

    在确立了企业信息化标准的构建原理后,还必须确定企业信息化标准的范畴,即确定企业信息化标准的系统边界。本文认为企业信息化标准的范畴界定为“工作系统(Work System)”[5]

    工作系统的概念由奥特提出,他定义工作系统为“人和(/或)机器在其中使用信息、技术及其他资源执行业务流程为内外部客户生产产品和(/或)服务的系统”[5],显然,奥特的工作系统概念体现了信息系统领域的社会技术学派的思想,但是奥特的工作系统是一个比信息系统更大的概念,工作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关系可用图2来描述。

 

 

    奥特提出工作系统的出发点是“以工作系统概念为焦点,引入一些适用的理念帮助企业来理解、分析与改进企业中的系统”。工作系统的基本架构如图3所示,它包含了9个构成元素:环境、战略、客户、产品与服务、业务流程、参与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title="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可见,此架构突破了单纯地强调“信息”与“技术”作用的技术中心主义的束缚,与本文提出的企业信息化标准的构建原理相呼应,为企业信息化标准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宽阔的空间。

 

 

    本文认为采用工作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标准的范畴将有以下的益处:

    (1)反映了先进的企业信息化标准理念,包括从业务视角将“信息化制品”放在正确的位置。将企业信息化的最相关的背景整合于标准体系中。保证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包含“人”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利于在标准体系中整合企业信息化中的文化因素。

    (2)有利于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撑与评价。

    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提供支撑, 而早在1992年,DeLone 与McLean就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见图4用以说明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度量因素及其关系[6]

 

 

    2002年Seddon根据Cameron 与 Whetton提出的评价企业绩效的7个问题将DeLone 与McLean的6因素模型修改为7因素模型[7],并指出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对象应为工作系统而非只是信息系统。因为工作系统才能真正为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提供基于业务的绩效评价观点如图5所示。

 

 

    (3)有利于化解企业信息化相关的风险。

    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而这些风险不仅存在于信息系统中,也存在于工作系统中,而“企业信息化风险因素继承关系图”如图6所示,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5]。由此关系中,不难得出结论:企业信息化标准的范畴只有界定在工作系统层面,才能在标准制定" title="标准制定">标准制定中充分体现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风险,并指导企业规避风险。

 

 

 

    (4)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

    首先,工作系统的范畴界定将有利于系统分析,特别是有利于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明确哪些任务是“技术”的任务,哪些任务是人的任务,并取得平衡与和谐。其次,工作系统的范畴界定蕴含了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只是在于按时、按需求地开发与部署信息系统,而在于对工作系统的持续改进。

3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元模型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需要一套基础语言与规则来对标准进行描述,回答标准是什么、应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本文称这套基础语言与规则为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元模型。应当注意到企业信息化标准是由一系列标准组成的,是一个标准体系,所以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使用统一的元模型不仅可以起到规范标准制定的作用,同时也是标准间进行整合与互操作的需要。

在把工作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标准研究对象的前提下,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元模型的构建依据以下四点假设:

    (1)每一标准对应一工作系统,每一工作系统可由其9个构成元素(环境、战略、客户、产品与服务、业务流程、参与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其属性描述。

    (2)工作系统既包含一般类型,例如信息系统、信息化工程,也包含特殊类型,例如供应链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3)特殊类型的工作系统可继承一般类型的工作系统的构成元素及其属性。

    ( 4)工作系统间允许多重继承,因此所有的工作系统间形成的是一个有向无环图结构,这也是整个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结构。

    除了以上的四点假设,为了解决标准体系中概念术语的一致性与实用性之间的矛盾,在元模型中引入了“领域概念视图”。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宽泛,很多概念术语在其特定的领域内已形成了习惯用法,但是不同领域的术语又有可能在语义上完全重叠或部分重叠。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

    (1)首先,建立整个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概念本体,确立统一的语义体系。

    (2)然后,对每一工作系统,创建领域专用的概念集合,称之为“领域概念视图”。

    (3)最后,实现从概念本体到领域概念视图的映射。

    基于以上的分析与假设,本文创建了图7所示的企业信息化标准元模型。这样就以语义的标准化保证了体系内逻辑联系的一致性,而以实例化保证了标准体系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http://industry.ccidnet.com/art/793/20031014/66850_1.html

2 宋振晖,邓 超. 信息化的背景意义分析.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4;(8)

3 宋振晖,邓 超.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体系.北京: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 琳 达. M. 阿普盖特.公司信息系统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 Alter S. The work system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of AIS,2002;(11)

6 William D H. McLean,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Systems Research.1992;(3)

7 Seddon P B, Staples S, Patnayakuni R et al. Dimensions of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IS, 1999;(11)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