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业界动态 > 互联网市场:理性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市场:理性的高速发展

直击“2007中国互联网市场年会”
2007-08-27
作者:毕晓东

    2006岁末,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的揭晓让人意外之余又都颇感认同——全球逾10亿“互联网使用者”共同获此殊荣。的确,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互联网”已密切融入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互联网市场也发展成为今天涵盖基础接入服务、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即时通讯、网络搜索等诸多领域的庞大产业。那么目前我国" title="我国">我国互联网产业整体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究竟如何呢?透过1月19日于北京成功举办的“2007中国互联网" title="中国互联网">中国互联网市场年会”,我们可以对此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本届年会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主办,赛迪" title="赛迪">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年会以“资本引领市场发展,融合推动持续创新”为主题,会聚了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互联网企业领袖、国内外投资机构、研究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士300余人,共同围绕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中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分析了2006-2007年度互联网市场现状、竞争格局、营销策略和市场投资机会。年会同时颁发了2006-2007年度中国互联网市场年度成功企业、创新企业、先锋人物、成功营销奖、创新商业模式等多个奖项。 

2006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平静表象下的高速发展" title="高速发展">高速发展”,这可以说是2006年我国互联网产业的真实写照。 

    互联网产业常被人们视为创造奇迹和诞生神话的领地,然而与2004年的“企业集体上市热潮”和2005年的“大风大浪”相比,2006年的互联网市场却略显平静。既没有国际巨头争相登陆,也缺乏企业上市的热点,被业界寄予厚望的Web2.0也并未如人们预期那样对互联网产业格局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但是,尽管如此,透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产业在2006年依然延续了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态势。 

    

                     2006年中国互联网市场应用格局(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

 

 

    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从用户规模来看,整个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迅速增加,达到1.35亿,为互联网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从产业规模来看,互联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835亿,较2005年增长了33.1%;从收入结构来看,互联网应用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70亿元,占总体市场的44%,表明中国互联网市场正由基础建设向内容服务转变;从互联网从业主体来看,互联网服务企业已经超过13000家;从互联网应用服务来看,诸如博客" title="博客">博客、威客等Web2.0新兴应用在2006年也逐渐被众多网民所接受,其用户增长率都在200%甚至超过了1000%。 

    互联网应用服务比重持续扩大,其中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即时通讯等细分互联网应用市场日趋成熟,格局日渐清晰稳定,均保持了40%以上的增长率;网络营销和网络媒体在平稳的发展中渐渐升温。 

 

    电子商务突飞猛进: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共实现交易额11000亿人民币,同比2005年增长了48.6%。临近岁末,全球电子商务巨头eBay与Tom在线的合作让电子商务又一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Web2.0依然是产业热点,新生代2.0企业不断涌现,传统1.0企业也同样思索着利用2.0概念创新服务模式,传统门户网站纷纷引入博客、RSS等2.0服务来提升用户体验。新生代2.0企业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将创新概念转化为成功的盈利模式;第二是资本及技术实力雄厚的传统企业对2.0概念的应用而对新生代形成的巨大生存压力。 

2007产业发展趋势 

    2007年,随着互联网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发力,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成熟领域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而3G时代的到来,无线与有线互联网将加速融合,成为互联网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Web1.0应用与Web2.0理念及技术的深度整合,也将为互联网市场带来新的商业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传统行业和互联网将进一步相互渗透从而全面提升互联网的服务价值。 

    产业的纵深发展酝酿新的市场机遇。延续2006的创新,互联网企业们开始向更深入、更细分的互联网应用进行探索,垂直搜索成为最典型的代表;同时,沿着融合的轨迹,互联网企业同传统行业企业之间将有更多的合作,电子商务将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纽带,牵动互联网产业向纵深发展。 

    纵观此次年会,我们深深感受到,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已日趋理性与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断高速增长的网民数量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共同推动下,2007年我国的互联网市场依旧会延续过去的持续增长。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