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模拟设计 > 市场分析 > 未来十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未来十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010-12-19

若干年之后如果再回过头来看,2010年将会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年份。因为它是几个重要事件的节点,一是国发[2000]18号文即《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颁布十周年。同时,国家扶持和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的优惠政策——业界称新18号文经过长期酝酿和准备,有可能在年底正式推出。二是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一年,“十二五”集成电路产业专项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之中,产业主管部门正在动员各方力量“总结成果,破解难题,规划未来”,明年正式出台的新的规划蓝图将对未来五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三是由于2008-200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产业资源进行了一轮很猛烈的重组,2010年世界集成电路产业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入新一轮增长期,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都在重新布局调整,抢点新的竞争制高点。

这是一个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制定行动计划的时刻。

过去十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不少业内人士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归纳,无需赘言。未来十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那些大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却是值得业界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创造中中国的位置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集成电路产业可以说是国际化竞争最激烈,产业资源全球流动和配置最为彻底的产业之一,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集成电路产业价值创造体系中都自觉或不自觉的被推到了“最能发挥资源禀赋,形成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链位置,这一结果是通过国际竞争和资源流动自然形成的。通过下面的表格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中国目前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创造中的位置。

表一,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创造中中国的位置(2007)(单位:十亿美元)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特点是市场需求大,产业规模小,绝大部分产品依赖进口。本土设计、生产的集成电路产品只能满足国内约24%的需求,我国每年进口的集成电路产品超过1000亿美元,是排名第一的大宗进口产品,其进口额超过了石油和钢材进口额的总和。美欧日韩凭借技术领先战略,主导着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作为后进国家我们还处在“追随”和“赶超”的位置,从产业分工和价值链来看,我们处在从价值链底端向上爬升的过程。

表二,全球半导体区域市场需求规模与产值创造比较表(2009)(单位:十亿美元)

资料来源:WSTS(2010/02);工研院IEK IT IS计划(2010、04)

从表二可以看出全球集成电路的市场和产业格局,基本上北美是供应商,亚太是消费者,欧洲和日本每年创造的产值与消耗掉的集成电路产品大体相当,其中日本在集成电路设备和技术上有一定优势,产值略大于消费。如果把区域概念浓缩一下,北美以美国为主,亚太以中国为主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国形成非常强的互补与对接,中国每年进口超过1000亿美元的集成电路产品,约占全球市场的一半,而美国集成电路产业每年创造1000多亿美元的产值,绝大部分产品销往了中国。中国是全球集成电路的“消费中心”,美国则是“利润中心”。


从华虹NEC 909工程上马时,国家高层领导在政治局会议上表态“砸锅卖铁也要搞半导体”,到2000年国务院18号文件的出炉,再到最近提出“拥有强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和技术,是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无不彰显着国家意志与决心。但是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分工体系和密如蛛网的“协约”、“标准”、“知识产权”等形成的产业生态系统中,一个后进国家想要独立的发展自己的集成电路几乎不可能,因为集成电路是全球市场、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各种产业要素和环节纵横交错相连,相互支撑和制约的“产业”,不是可以关起门来搞的“事业”。因此,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只能是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科学发展、开放发展和协调发展。

未来十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机遇

机会孕育在变化之中,没有变化就没有机会,机会可以“发现”、“抓住”,也可以“创造”。由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和技术处在“追随”和“赶超”阶段,通常我国的企业都是在机会已经出现以后,做出了正确判断,抓住机会,形成了成功,国内很多半导体公司都是如此。而集成电路强国的跨国公司实行的是技术领先战略,尤其是美国各大半导体公司的研发经费都在销售额的18%以上,以此创造机会。他们是靠研发创造出机会,引导消费。他们在短时间席卷了“机会窗”的利润,又投入更多资源,创造更大的机会,这就是他们能够快速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未来十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机遇孕育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和技术的变化、变革、革命之中。

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带来发展机遇

今日的“亚洲制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中国制造”。中国象个聚宝盆正在吸引着全球生产要素的流入,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贴近市场形成的综合成本优势。

人口红利不仅包括生产线上的劳动力工人,还包括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研发、设计人员。专家预言中国人口红利还会持续二十年。中国的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未来无其他国家能敌。

经过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全球产业资源进行了一轮很猛烈的重组,产业集中度更高。全球经济危机扮演了推手角色,加速了产业资源向中国流入。有分析认为,日本本土市场狭小,高度依赖向中国出口,金融危机导致日元升值,削弱了日本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而中国保持汇率稳定,同时提高进口关税是推动日企放弃“日本制造,中国销售”策略,对华产业转移的真正原因。另外,海峡两岸电子信息产业上下游对接形成的chinwan,对韩企形成竞争威胁,多种因素导致了“日韩第二次对华产业战略转移”的出现,这次转移的主要产业是液晶面板和半导体制造。半导体产业转移趋势和现况如下图。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为中国承接转移,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了机遇,另外跨国半导体公司向轻晶圆模式的战略调整也给中国半导体产业带来发展机会:欧美日韩厂商会日益专注于自身的核心技术,而将非核心技术逐步转移出去,在技术东移背景下,台湾和中国大陆的IC设计公司都将因此而长期受益,特别是中国大陆的IC设计公司未来的进步会更大。另外,轻晶圆模式还会导致中低端产能向大陆转移,国内IC制造业也会因此受益。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集成电路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基石。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四个与集成电路直接相关(见下图);三个与集成电路产业间接相关。集成电路产业要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实现新一轮的腾飞。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各种不同的提法和表述,这里列举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按照国务院文件的界定划分的。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包含了多个细分领域如移动互联网、3G、物联网、云计算等。


集成电路科技巨变带来发展机遇

技术更新换代或革命性变革通常为后进国家或新进入者切入市场带来机遇——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发现的产业规律。本次经济危机将酝酿硅科技大突破,硅商业大衰退常伴随硅产业大转移,硅低谷时,新竞争者切入并随后兴起!

许居衍院士预测半导体技术处于晚硅时代,科技可能巨变前夕,中国有机会争取做一回主导,并预言十年后(2019)中国将发展成为影响全球的半导体中心。

产业流程分工细化带来发展机遇

集成电路行业正在继续分化,在IP核产业方面,现在出现了为IC设计公司提供IP核评估的专业公司,让用户降低使用IP核时的风险;在设计方面,一些企业专注于前端的仿真、验证和功能设计,把后端的版图设计外包;在制造方面,一些中小型Foundry专注于模拟、射频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区别于标准的CMOS工艺;在封装测试方面,专注于面向某些应用的产品或功能的封装测试。产业流程进一步分工细化降低了新进入者的门槛,为后进国家切入市场带来机会。

我国集成电路企业发展环境与面临挑战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整机生产国和重要的信息化市场,集成电路市场平均增速为两位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2009年达到近5700亿元。广阔的多层次的大市场,是支撑本土企业发展的沃土。同时,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产业流程进一步分工细化以及未来十年内可能发生的集成电路科技巨变,都为我国作为后进国家,切入新的增长极,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和技术带来机会;新应用领域依旧层出不穷(诸如移动宽带互联网、半导体节能应用、物联网、三网融合等),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十年快速发展所奠定的基础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为创新发展带来十分有利的条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资金、技术、人才高度密集带来严峻挑战。

全球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无论在主流产品市场,还是在代工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提高。尤其芯片制造业为应对高耸的工艺研发费用和生产线投资,将逐渐集中形成若干个产业生态圈。同时,市场总值跟随全球GDP波动起伏;多数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产品价格下降更为迅速,形成客观上要求缩短设计周期,成为本土企业必须面对的压力与挑战。

为总结十年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进步和成就,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将于2010年12月22-23日在天津举办“2010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促进大会暨第五届‘中国芯’颁奖典礼”,中国芯成果展也将同期举行。本次大会主题为:创“芯”十年、成就未来,大会将深入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中,如何聚集优势资源,集中力量促进国内集成电路企业快速做大作强,实现新形势下的跨越式发展。现诚邀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本次活动,同业内人士一起感受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蓬勃发展脉动,把握发展机遇。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