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设计应用 > 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的节点定位算法
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的节点定位算法
来源:电子技术应用2012年第11期
鲁旭阳, 刘广怡, 张效义
信息工程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
摘要: 在基于粒子群优化的节点定位过程中,惯性权重的设置对算法收敛速度和定位精度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改进:利用节点间的连通信息对未知节点可能存在的区域进行估计,缩小粒子搜索范围;根据未知节点存在区域,对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惯性权重设置进行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是一种可行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的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 TP3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8-7998(2012)11-0112-04
Node local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Lu Xuyang, Liu Guangyi, Zhang Xiaoyi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Two steps we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setting of inertial weight, which has important effect for the convergence speed and localization accuracy in node local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Firstly the particle searching range is narrowed by estimating the regional that unknown node may exist through the node connectivity. Then the setting of inertial weight was improved by the region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algorithm has obviously better localization in precision and precision stability, and is a feasible node localization scheme in WSN.
Key words : WS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inertial weight; node localization

    对于大多数应用,知道传感器节点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算法可以分为两类[1-2]:基于测距技术的定位(Range-based)和无需测距技术的定位(Range-free)。Range-based算法的定位精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测量技术本身的精度。通常测距误差越小,定位算法获得的定位精度越高。常见的测距方式包括TDOA、AOA、RSSI、TOA等[2]。Range-free算法则无需专门测量节点间距离和角度信息,仅根据网络连通性等信息即可实现。由于功耗和成本因素,并且大多数应用对定位精度的要求并不高,无需测距的定位算法也具有很大的使用空间,典型的无需测距的算法有APIT算法[3]、DV-hop算法[4]、质心定位法[5]、凸规划法[6]等。

    粒子群优化算法[7]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早期是模拟一些简单的社会群落生物,如鸟群、鱼群等模型,是一种基于群体的演化算法。PSO算法简单,易于实现,需调参数少,是解决非线性连续优化、组合优化等问题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8]将粒子群优化算法应用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定位过程中,根据节点间的测距信息构成目标函数,将节点自定位转化成非线性优化问题,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并且指出在定位精度方面要优于多边定位法、模拟退火算法等。参考文献[9]根据离散线性系统的稳定性理论,推出了保证粒子群优化算法收敛性的参数设置区域,参考文献[10-12]对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惯性权重进行了改进,分别提出了线性递减、非线性递减以及反馈动态调节的惯性权重取值策略,提高了算法寻优精度以及收敛速度。本文根据惯性权重对粒子搜索能力的影响,并结合节点间连通性对惯性权重的设置进行改进,使其更加适应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
1 粒子群优化算法
    PSO算法在一定区域中随机选取一组位置坐标,作为粒子群的初始粒子。粒子通过代入目标函数来计算适应度,从而得到粒子本身所找到的最优位置Ppbest和整个种群目前找到的最优位置Pgbest,通过更新迭代,最终获得满足要求的最优目标位置。
   
 

 



    在传统的粒子群优化算法中,未知节点可能存在的区域是根据所有节点布设的范围来估计的,粒子在该区域内初始化并且不断更新,搜索最优位置,对粒子更新提供的约束信息非常有限,经过上述对节点间连通度的利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未知节点可能存在的区域,为粒子群的初始化、个体最优位置Pipbest和群体最优位置Pgbest的更新提供了更加精确的范围限制。改进后算法的粒子种群可以在相交区域内随机选取,利用区域?椎的中心坐标作为Pgbest,在粒子的更新阶段,相交区域可以为粒子更新速度提供约束条件,要求更新后粒子不应跳出相交区域。
2.2 改进惯性权重设置
  惯性权重w的大小体现了对粒子当前速度继承的程度。参考文献[10]指出较小的w可加强局部搜索能力,而较大的w则有助于在全局范围内搜索,并且将惯性权重w设计为随迭代次数线性递减的函数,在算法的初期使用较大惯性权重以跳出局部最优解,而在后期则使用较小惯性权重,提高局部搜索能力以加快收敛速度。即:

    根据节点连通性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未知节点可能存在的区域。在比较小的区域内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估计未知节点坐标,选用较大的w可能使粒子跳出有效区域,此时更加倚重较小的w来加强局部搜索能力,而式(6)的惯性权重下降速率是恒定的,不利于更快速准确地获得最优位置估计。因此本文将w设计成前期较大的惯性权重下降速率较快、较小的惯性权重下降速率较慢的非线性递减函数。

    为了表述方便,将本文提出的改进后粒子群优化算法记作PSO-U,并与前文提到的PSO、多边定位法[2]等位置估计算法进行性能比较。图3是在锚节点密度设定为30%,通过调节节点通信距离来控制平均连通度变化的情况下,对三种算法平均定位误差的比较。图中随着节点平均连通度的增大,各算法的平均定位误差逐渐下降,其中PSO-U算法的下降幅度最小,相对于另外两种算法受平均连通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在较小连通度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比较高的定位精度。图4是在平均连通度设定为13,锚节点密度从20%线性增加的情况下,对三种算法平均定位误差的比较。图中各算法的平均定位误差随着锚节点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变小,相对于平均连通度的变化,锚节点密度对平均定位误差的影响较小。

    粒子群优化是一种迭代搜索方法,迭代次数是该算法计算量的重要体现,以下对改进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迭代次数进行仿真分析。图5是锚节点密度分别取20%、30%、40%的条件下,PSO-U和PSO的平均迭代次数比较。从两图中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PSO-U算法的平均迭代次数明显小于PSO算法。但是综合分析改进前后的粒子群优化算法,PSO-U算法需要对相交区域进行估算,这相对于PSO算法是额外的计算量,并且惯性权重在形式上要更为复杂。因此,整体来看,本文提出的PSO-U算法在定位精度上有明显的优势,但在算法复杂度上有所增加,适用于对精度要求较高的WSN应用中。

    本文将粒子群优化算法应用到节点定位过程中,通过对惯性权重的分析,对基于粒子群优化的节点定位算法进行了改进。首先利用节点间的连通性估计未知节点可能存在的约束区域,然后对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惯性权重的设置进行了优化。通过仿真比较,改进后算法在定位精度方面有明显改善,并且受节点分布的影响较小。由于粒子群优化算法通过迭代方式搜索未知节点的最优位置,在测距误差较大、参数设置不理想等情况下,其计算量会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KRISHNAMACHARI B. Networking wireless sensors[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 孙利民, 李建中, 陈渝,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 TIAN H, CHENGDU H, BRIAN M B, et al. Range-free localization schemes in large scale sensor networks[A]. In: Proceedings of the 9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MobiCom’03)[C],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2003:81-95.
[4] NIEULESEU D, NATH B. DV based positioning in ad hoc networks[J]. Journal of Telecommunica- tion Systems,2003,22(1):267-280.
[5] BULUSU N, JOHN H, ESTRIN D. GPS-less Low cost outdoor localization for very small devices[J]. IEEE Journal of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2000,7(5):28-34.
[6] DOHERTY L,PISTER K S J,GHAOUI L E. Convex position estim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FOCOM 2001[C], 2001(3):1655-1663.
[7] KENNEDY J, EBERHART R C.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Perth, Australia, 1995:1942-1948.
[8] GOPAKUMLAR A, JACOB L. Localiz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 IE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Multimedia Networks, 2008(1):227-230.
[9] 林卫星,陈炎海.一种快速收敛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J].系统仿真学报, 2011,23(11):2406-2411.
[10] SHI Y H, EBERAHRT R C. Parameter selection i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J].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1998, 47(14): 591-600.
[11] CHATTERJEE A, SIARRY P. Nonlinear inertia weight variation for dynamic adaptation i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2006,33(3):859-871.
[12] 焦巍, 刘光斌. 基于多样性反馈的粒子群优化算法[J]. 计算机工程, 2009,35(22):202-204.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