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设计应用 > 即时通讯:协同软件纠结着的过去和未来
即时通讯:协同软件纠结着的过去和未来
来源:全球IP通信联盟
摘要: 在协同软件市场已经发展到今天的情况下,讨论通信技术和沟通与协同的关系,并不是要回顾历史,而是要面向未来。……
Abstract:
Key words :

 协同和通信的纠结
     
      在协同软件市场已经发展到今天的情况下,讨论通信技术和沟通与协同的关系,并不是要回顾历史,而是要面向未来。协同技术从一开始就没有摆脱过和通信、沟通的纠结,并且将纠结着走向未来。协同自一念甫发,便要求沟通。沟通是协同的必要条件,沟通了协同就可能发生。点对点的沟通使得个人与个人的协同有条件实现。公共通信则使得社会协同可以跨越空间地实现。组织内通信系统使得组织内协同效率极大提高。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往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逐渐开始融合,在此基础之上统一通信技术诞生——让人们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设备、任何网络,获得数据、图像和声音的自由通信。从此协同已经具备了基本完备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

      跨越空间、组织运转流程和作业安排(含作息时间安排)的协同,必然需要借助于通信技术才能实现。在通信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低成本普及的情况下,自发协同在组织内部得以随机地实现,在可及的社会交往网络中也随机地发生和实现。建立在通信技术支撑的自发协同,并没有被提高到组织层面而上升为核心管理框架和工具,而是更多地被视为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当然会提高组织(企业)的效率。事实上,通信的确改变了并且还在改变着企业和政府组织的运转方式和管理方式。从许多企业和政府组织的雇员都可以得到通讯费用补贴的事实,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通信成为组织协同的基础设施之一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通信不仅仅被作为点对点自发协同的基础设施和工具,也作为组织协同和管理的基本设施和工具。通信作为办公自动化(OA)的必要条件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值得关注的是通信设施和工具作为组织协同工具进入组织运转和管理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一种公共服务,这是我们熟知的通信服务利用模式。这种模式既不归类到企业信息化软件市场范畴,也不纳入协同软件市场范畴。第二种模式是以企业(或组织)通信系统或以通信技术为主要业务引擎的业务系统进入企业的。企业移动办公系统、物流企业的调度系统、警务执勤系统等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应用。这种模式是纳入到企业信息化(当然也包括政府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应用市场范畴的,也应该被纳入到协同软件市场。但出于历史的原因,也出于市场营销的需要,一直都没有被归类到协同软件和应用市场的统计之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即时通讯技术的普及,移动通讯的高速发展,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分布化催生了统一通信技术并且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思科等通信巨头已经发展了相对成熟的技术,并占据了主要市场。必须承认,以统一通信为代表的软硬件产品和系统的企业级应用构成了协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更大的变化,过去只有规模大、覆盖面广的全球性公司才有能力去部署这项业务,诸多的海外分部、员工的移动性造就了统一通信渐渐被大型企业所认可。而今更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统一通信不仅仅是一种语音解决方案,更是一种战略投资,该工具在一个智能解决方案中集成了语音、数据、视频、安全和移动特性,能够与公司已有的工具和流程配合运行,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灵活性和竞争力,实现了利润率的提升。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网络公司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与此同时在业务方向上也开始了转移,中小型客户群体逐渐被统一通信类厂商所关注,越来越多面向中小客户的产品诞生,比如北电企业网就是最早进入该领域的核心厂商之一。更加值得协同软件厂商关注的是,在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中,以往基于硬件(盒子)的产品渐渐开始被软件方案所替代,完全基于软件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不断推出。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软件的企业级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是不是协同软件?如果是的话,是协同工具、协同平台还是协同应用?它与其他协同软件之间将如何对接、协同和纠结?这里也许没法立刻给出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纠结将长期存在,直到长久的未来。
 
即时通讯对协同软件的冲击
   
     最近在用友致远协同办公系统内部讨论区看到一篇旧文,题目是“ERP会被即时通讯替代吗?”文章的作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谁是ERP的掘墓人呢?不是协同软件,而是即时通讯。其主要论据是:各种通信软件,如E-Mail、即时通信、VoIP等新的技术优势,达到现代企业灵活多变的要求,最终实现团队协作。从中国目前现有的中小企业来看,这种灵活多变的机制,恰好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但在网络化生存的时代,ERP软件厂商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竞争对手协同软件,而是网络化的即时通讯。从即时通讯应用的情况看,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的业务人员,利用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进行业务沟通和业务联络,甚至在“音频”和“视频”的辅助下,更加人性化地完成以往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所完成的工作。
     
     首先我要说该文作者的结论是不符合现实的。用友致远的系统工程师张炜先生认为该文甚至不知道ERP的真正功能以及作用。其次该文把协同软件定位为ERP的竞争对手也很怪诞。实际上,协同软件和ERP是互补产品。在这里谈起这篇文章,是因为它引发了关于协同软件的另一种思考,甚至是疑虑。什么疑虑?即时通讯、web2.0等的普及应用对协同软件的冲击。
     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重新提出:协同软件会被即时通讯替代吗?
     
     这个问题对协同软件显然比起ERP软件更有意义。因为即时通讯本身即是协同工具,就是协同软件的一种,它本身就是在向企业组织和个人提供协同支持和服务。用友致远黄衎经理的观点本身就很有说服力:
     
     IM代替ERP的确不太可能,毕竟业务在那里摆着,IM无法进行数据处理。但替代协同软件却非不可能的事。排除公文这种中国特色应用,其他功能即时通讯都有可能。google两年前有一个产品,叫wave,现在还在lab里测试。他就是以gmail为基础,将邮件、IM 及事务协同三件事情放在同一个界面当中进行展示。和google的其他网络应用一样,其内容是存储在gmail当中。文档也可以使用google docs保存,也可以共享。当你不在线时,他是邮件,在线时,他是IM,有事处需要处理时,他是协同。所有的一切,只需要你有一个gmail帐号。
      一些试用客户给出的评价也证实了黄经理的看法。
      1.chat, microblog, mail, share, wiki, archive all in one live real-time
  web application
      2.Google wave, collaborative real-time communication made easy
      3.Stay on top of things and share ideas with ease
      4.Collaboration,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 Google Wave is great for our
  nation!
   (摘自黄衎经理提供的资料)
      对于协同软件厂商来说,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即时通讯、web x.0等集成提供的本质构成了很多甚至主要协同工具的集成,它是协同软件。而且是比统一通信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操作和管理功能。
   企业协同软件和即时通讯纠结着走向未来
     
    面对协同软件厂商的这个真正的拷问。我却觉得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通信,无论是即时通讯还是统一通信,都是协同软件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协同平台或者协同应用都不可能缺乏这种协同基础设施和工具。如果说Google的WAVE将构成对协同软件威胁的话,那并不是即时通讯对协同软件的威胁。因为当Google以Gmail邮件服务器作为即时通讯的协同存储工作区,并以邮件机制实现断续在线和离线协作的话,那就是已经升级了的协同软件,而不仅仅是协同工具了。那么它的竞争对象首先是微软的Office套件。即便是如此,它和国内典型的协同软件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即时通讯类协同工具与国内典型协同软件产品的区别在于“个人协同”和“组织(企业)协同”。因为协同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当然也不是一类(一个层面)的工具就能解决问题。如果微软没有把协同软件厂商的饭碗“端掉”,即时通讯也不能。微软的确没有“端掉”协同软件厂商的饭碗,即时通讯也不能。
     
    原因是这样的:个人和组织两类“协同”不在一个“频段”工作。即时通讯的确是协同的核心引擎,Google试验产品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一个“p2p”就道破了天机:这叫个人协同(这是我个人定义)。而眼下包括致远在内的协同引擎和工具却是运行在组织协同层面。这两个层面的差异只要组织存在一天,就不可能消失。同时这也反映了组织(企业)运转和管理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就像单一制和复合制(典型就是联邦制国家和邦联如欧盟)必然都见容于世界,并且各有优劣势。任何一个组织(企业)都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模式运转,因此永远需要组织协同。当然,也少不得个人协商(成员协同)。其实,我们应该从微软的OUTLOOK的成败和在中西企业的应用情况学习很多东西。我认为,OUTLOOK与整个Office的协同整合,与msn、Bing的整合,却基本具备了工作组协同的主要引擎和工具。但是大家知道,西方人用的很普遍,中国人却不是很普遍,或者说协同的功能没怎么用。我觉得微软不强调Office是协同办公平台,是有其市场策略和销售方面的考虑的。桌面软件和企业软件(business software)有不同的销售方式和市场结构,也有不同的利润和长尾效应。这一点我理解微软。不过话说回来,组织协同不会因为个人协同的光大而消失,但必然会发生改变,它们会纠结着走向未来。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