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业界动态 > “中国制造”重塑世界观

“中国制造”重塑世界观

2015-06-11

       “随着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制造业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着巨大挑战,承受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对媒体表示。

   从官方的表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处境。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国际竞争 的制高点;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也不甘落后,印度在去年发布“印度制造”战略,将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东盟国家也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最大竞争对手。随着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减,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将工厂迁到生产成本更具优势的东盟和南亚地区。

  来自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竞争迫使中国制造业更需努力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找准定位,实现转型升级。专家指出,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1.0”向“世界工厂2.0”转变(部分已在向3.0转变),与此同时,中国的要素成本上升削弱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1.0水平的竞争力。如果中国制造业能稳步升级将不断提升其制造业实力;反之,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将会被其他国家“蚕食”。


6_11_1.jpg

  放眼全球重新定位

  国务院日前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报告。该报告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它提出了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战略方针和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以及战略支撑与保障,给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演进指明了新方向。中国制造业必须放眼全球,重新定位。

  中国智能制造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工信部华信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徐静表示,为了更好地促进制造强国战略的落实,建议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对接,努力推动中国制造业“走出去”。

  徐静强调,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战略的落地实施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下,将会大大提升制造业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制造业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着巨大挑战,承受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对媒体表示。

   从官方的表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处境。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国际竞争 的制高点;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也不甘落后,印度在去年发布“印度制造”战略,将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东盟国家也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最大竞争对手。随着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减,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将工厂迁到生产成本更具优势的东盟和南亚地区。

  来自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竞争迫使中国制造业更需努力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找准定位,实现转型升级。专家指出,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1.0”向“世界工厂2.0”转变(部分已在向3.0转变),与此同时,中国的要素成本上升削弱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1.0水平的竞争力。如果中国制造业能稳步升级将不断提升其制造业实力;反之,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将会被其他国家“蚕食”。


6_11_2.jpg

  放眼全球重新定位

  国务院日前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报告。该报告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它提出了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战略方针和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以及战略支撑与保障,给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演进指明了新方向。中国制造业必须放眼全球,重新定位。

  中国智能制造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工信部华信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徐静表示,为了更好地促进制造强国战略的落实,建议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对接,努力推动中国制造业“走出去”。

  徐静强调,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战略的落地实施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下,将会大大提升制造业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刘利华指出,中国制造业应当由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向输出高附加值“产品+服务”转变。这样就必须围绕国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与出口产品相关的技术指导、维修保养、性能升级等增值服务比重。同时,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互联网+金 融、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推动中国制造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设计、仓储物流、融资服务等“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增强中国制造“走出 去”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制造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集成应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促进从产品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转变。

  通过加快建设标准统一、开放共享的海外售后服务体系,确保为全球客户提供便捷、完善的就近服务,从而提升“中国制造+中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