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业界动态 > 5G先期标准制定全球启动,移动宽带革命浪潮再一波

5G先期标准制定全球启动,移动宽带革命浪潮再一波

2015-08-08

  5G将为全球通讯产业带来崭新的发展契机。为抢占5G市场先机,国际电信联盟(ITU)、3GPP皆已投入5G标准先期制定,而欧盟、北美、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及台湾的通讯标准管理机构也正马不停蹄拟定相关研究计画,在在促进5G行动宽频革命浪潮升温。

  第四代(4G)行动通讯系统的建置与应用,从2009年瑞典运营商TeliaSonera推出全球第一个长程演进计画(LTE)上网服务,至今大约五年,但较普遍性使用,还是过去两年的事;而台湾也才在2014年中进入4G LTE时代。4G LTE系统拥有相当优异的通讯能力,一般预期此4G系统将可满足人类在2020年前,行动上网快速成长需求。

  行动上网需求主要是苹果电脑在2007年底推出iPhone智慧型手机,建立App应用软体下载机制之后,才带动全面性、铺天盖地的行动上网应用。经过几年来迅速发展,行动上网应用已经从资讯交换、娱乐活动,逐渐扩充至购物、社交、交通、教育、居家生活安全、环保、医疗照护等日常生活活动,且成长趋势似无停歇,且日甚一日。一般预测,在2020年之后,目前的4G系统将逐渐无法支撑此快速成长需求,这也是通讯产业界在过去两三年开始探讨第五代行动通讯系统(5G),并将其商用化目标设定在2020年的最主要原因。图1、2显示一些现在与未来,行动上网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些现象都是驱动5G发展的原动力。

ATY1AZYB@[{ZWJEUUZ~0PS8.png

  图1 行动通讯产业未来的应用发展趋势 

H{~A5OHDFIHK$N]DQPH44HJ.png

  图2 未来的智慧化生活型态驱动5G技术之发展 

  早在2012年初,负责制订全球行动通讯系统规范的ITU-R就启动发展“IMT for 2020 and Beyond”的计画,希望继其IMT-Advanced(4G系统规范)后,制订下一代行动通讯系统规范。此一决定,开启全球投入5G研究风潮,并将成果反馈至ITU-R,争取将成果与观点纳入“IMT for 2020 and Beyond”下一代行动通讯系统规范中。

  欧盟METIS与5G研发计画

  欧洲一向是行动通讯系统技术主导者,这次也是全球最先投入5G研究的区域;在2012年底,欧盟就推动METIS计画(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nablers for the Twenty-twenty Information Society),希望在2015年上半年计画结束时,能为未来5G系统发展,不论在未来的需求、应用情境、系统概念,以及技术基本需求与发展趋势等,建立共识提供后续5G技术研发计画必要的发展平台。

  METIS计画针对应用的发展趋势,针对未来2020年的行动通讯网路,在2013年四月提出以下几项具体的5G基本需求,包含项目及成长需求(图3):

TTTYRZ)`R_$O6J}[E(_42SG.png

  图3 EU METIS 计画之5G系统能力需求

  .单位面积内行动通讯数据资料量:成长一千倍。

  .连结系统的终端设备数目:成长十到一百倍。

  .使用者资料量(或上网速率):成长十到一百倍。

  .巨量机器型态通讯(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MC)的电池寿命:延长十倍。

  .端对端的通讯延迟时间(Latency):降低五倍。

  在此同时,为了要满足上述这些需求,METIS亦勾勒出未来5G系统的若干挑战:

  .Amazingly Fast--如何满足未来使用者高速行动上网的需求。

  .Great Service in a Crowd--如何提供使用者愉悦的行动宽频上网体验,即使在壅塞的网路环境。

  .Ubiquitous Things Communicating--如何有效率处理不同通讯型态需求巨量的通讯终端设备。

  .Best Experience Follows You--如何提供移动中使用者高品质的通讯体验。

  .Super Real-time and Reliable Connections--针对特定新应用,满足其严峻低延迟及高可靠度需求。

  另外,METIS计画亦针对未来应用情境,提出多种不同5G系统概念,包含端对端直接通讯(Direct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D2D)、巨量机器通讯(Massive Machine Communication, MMC)、移动网路(Moving Networks, MN)、超高密度网路(Ultra-dense Networks, UDN),以及超高可靠度通讯(Ultra-reliable Communication, URC)。这些水平分割系统概念并非彼此独立不相干,而是这些系统概念实现在5G系统中,在彼此交互作用之下,系统就应该要达到满足前述5G基本需求。

  在2014年,欧盟就启动5G研发计画5G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预计在2014年到2020年,透过Horizon2020计画投入至少70亿欧元,鼓励欧洲厂商配合投入5G技术研究,并订定两大具体产业目标:一是在未来5G的标准制订中,欧洲掌握20%之标准关键专利(Standards Essential Patents, SEP),第二则是在5G设备产业中,欧洲至少占有35%之市占率。

  其他国家5G发展计画

  除欧盟外,一些国家在过去几年也积极投入5G的研发,如中、日、韩等,而台湾也在2013年开始讨论,建立共识,并在2014年启动5G研发计画。

  中国在2013年2月,在工信部、发改委及科技部的共同支持下,成立IMT-2020(5G)推进组,建立5G发展平台,整合运营商、制造商、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经过一年的研究,IMT-2020(5G)推进组在2014年5月发布第一份《5G愿景与需求白皮书》,阐述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未来5G移动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驱动力,预测到2020年中国移动数据流量将增长三百倍以上,移动终端(不含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超过二十亿。

  为满足此等需求,5G系统在各方面关键能力,包含连接数密度(Connection Density)、端到端延迟(End-to-end Latency)、移动性(Mobility)、峰值速度(Peak Data Rate)、流量密度(Traffic Volume Density)、用户体验速率(User Experience Data Rate)都将大幅改进,其特定需求则如图4所示。

BTV(B@OLRRELCD]~$MSXI1S.png

  图4 中国IMT-2020(5G)推进组之5G系统关键能力需求

  在2015年2月,IMT-2020(5G)推进组再度发表5G概念白皮书,提出“Gbps用户体验速率”标志性能力指标,以及关键技术,包括大规模天线阵列、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全频谱接入和新型网路架构,以满足上述5G系统关键能力需求。

  日本电波产业协会(Association of Radio Industries and Businesses, ARIB)在2013年成立5G研究工作组,由NTT DOCOMO主导与其他数十家成员加速推动5G通讯。2015年初发表其5G白皮书:《面向2020年及未来的行动通讯系统》(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for 2020 and Beyond),阐述2020年代应用情境、资料量成长、分析成本结构、频谱探讨等,并提出具体5G系统关键能力需求(图5)。

]]RMXNI6VLOAD86ZBWA3{UV.png

  图5 日本ARIB之5G系统关键能力需求

  韩国在发展5G上,不论是政府或者是业者都展现强烈企图心。在2013年韩国政府就制定“5G移动通信促进战略”,推动5G技术发展,计画在2015年之前实现Pre-5G技术,并在2018年平昌冬奥时,对全球展示5G雏型系统,2020年正式商用。事实上,三星电子早在2013年5月就对全球展示号称全球第一的5G雏型系统,操作在28GHz,通讯能力为1Gbps毫微米波通讯系统;在2014年10月再度展示系统升级,在静态提供7.5Gbps以及在100km/h移动环境提供1Gbps系统关键能力。图6所示为韩国提出的5G系统关键能力需求。

  除欧中日韩外,ITU-R在发展其5G愿景以及制订“IMT for 2020 and Beyond”下一代行动通讯系统规范过程中,其他组织亦提出不同的观点与需求,如图7至图9所示。

H7WW0HC7N414$RHO%@JE}Y4.png

  图8 Ericsson提出之5G系统关键能力需求

  ITU-R制定5G规范进展

  基本上ITU-R是各世代行动无线通讯的游戏规则制定者,其IMT-2000、IMT-Advanced就是第三代(3G)与第四代(4G)行动通讯的规范;而目前正在制定中的IMT-2020 and Beyond就会是未来第五代(5G)行动通讯系统规范(目前正式的IMT名称仍未底定,可能选项有IMT-2020、以及IMT-Connect2020等,本文仍以IMT-2020 and Beyond或IMT-2020称之)。ITU-R之下的WP5D小组已经召开过多次会议,征求5G系统规范提案,前文提到各国家或组织所提出的5G系统关键能力需求,都是提交至WP5D做为其制定IMT-2020 and Beyond的讨论提案。在2015年2月WP5D21次会议,已经针对IMT-2020 and Beyond规范,确立八项关键能力项目,并对个别需求达成初步共识。

  以下针对这八项关键能力做说明:

  .User Experience Data Rate是指一个移动用户在系统涵盖范围内的任一地方,系统必须提供的上网速率,其值为100M-1Gbps。

  .Peak Data Rate是指一个使用者在理想情况下能体验到的最高上网速率,其值为20Gbps。

  .Mobility是指在维持服务品质(QoS)与无缝换手情况下,使用者能移动的最高速度,其值为500km/h。

  .Latency是指传送者送一封包到接收者在无线网路所耗费之时间,其值为1ms。

  .Connection Density是指单位面积范围内,直接连结上系统的终端设备数目,其值是每平方公里内一百万个。

  .Energy Efficiency的定义包含两个构面:在网路端,是指无线电接取网路(RAN)耗用单位能源所能传送/接收资料位元数;在终端方面,则是指通讯模组在耗用单位能源所能传送/接收资料位元数,此方面需求则是要比IMT-Advanced系统要改善一千倍。

  .Spectrum Efficiency是指一个基地台在使用单位频谱资源所能达到的平均资料传输量,其单位一般是bps/Hz,目前WP5D IMT-2020规格中则是暂定为IMT-Advanced的二至五倍。

  .Area Traffic Capacity是指单位面积内,系统所能提供的通讯服务容量,其值为每平方公尺10Mbps。

  以上八项关键能力指标最后确切的需求值,仍待下一次ITU-R WP5D22次会议最后定案。

  在IMT-2020关键能力需求规范即将底定之际,WP5D也针对未来5G系统发展时程,订出初步方案(图10)。

  在此时程中,规定在2017年底开始接受IMT-2020系统提案,在2018年底开始进行评估审,并在2020年中完成审查,确定正式5G系统。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发展时程,因为这意味着产业界必须在接下来不到3年时间,产出符合IMT-2020系统关键能力需求规范的5G标准方案,才来得及在2017年底前,提交ITU-R成为正式5G系统候选方案。

  3GPP提出5G标准制定时程

  在ITU-R确定IMT-2020(5G)的愿景、关键能力需求规范与发展时程后,接下来就是全球通讯业者,要开始忙着开发系统解决方案,并将其标准化。在过去3G时代百家争鸣,多个系统同时成为3G标准,包含宽频分码多重存取(WCDMA)、分重多码接取(CDMA)、以及分时-同步分码多重存取(TD-SCDMA)等;到IMT-Advanced时代,则有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所制订的WiMAX Advanced(802.16m)与3GPP所制订的LTE-A(LTE-Advanced)两种技术获得ITU-R认可,成为正式4G标准。

  不过,在产业应用上,WiMAX-Advanced并没有获得产业界的青睬,LTE-A成为全球实际唯一采用的4G标准。因此,接下来5G系统标准的制订,预期只会剩下3GPP这个集结全球重量级设备商与运营商的产业标准发展舞台,以演进性(Evolution)与革命性(Revolution)并进方式,发展出唯一一个产业界5G系统标准,当然也会成为ITU-R核可的唯一5G标准。

  事实上,3GPP已针对ITU-R IMT-2020的愿景提出对策,制订出SA与RAN两个工作小组的工作时程,希望在2018年上半年产出初步结果,提交初步的5G系统方案至ITU-R,并于2020年初提交确定版本(图11),从时程紧迫性来看,以及目前产业界对革命性新技术仍尚未有共识的情况下,预期3GPP针对5G的第一个版本中具体标准应该会是以演进式的成分居多,再辅以较具革命性、架构面的共识,做为未来持续标准发展基础。

  目前,3GPP正进行其LTE-A Rel-13的标准制订,主要涵盖一些较先进的技术课题,如FD MIMO(Full Dimension MIMO)、LAA(Licensed Assistance Access)、32CC CA(32Carrier Component,Carrier Cggregation)等,其他M2M、D2D也是持续的重要课题。

  5G系统挑战相当全面,从无线电接取网路,超高密度组网、超可靠度通讯到超低延迟等。不过,一千倍系统容量的成长大概是其中最具挑战,涵盖面最广的一个项目。此项需求大致引导未来RAN技术发展,以及超高密度组网趋势。

  5G技术挑战解决之道

  如何满足一千倍的挑战,大致可从三个维度来寻求解决之道;一是改善频谱效率(Spectrum Efficiency),假设过去效率是10bps/Hz,若提升至40bps/Hz,那系统容量就提升四倍。在实作上有多种技术可以提升频谱效率,例如MIMO、提高Modulation、干扰消除、同频同时双工(CCFD)等,不过,此等改善有它物理上的极限。

  第二维度是增加使用的频谱宽度(Bandwidth),频谱是相当珍贵的资源,像台湾去年拍卖4G频谱,政府总共腾出270MHz的频谱宽度(位于700MHz、900MHz、1,800MHz频带),做为拍卖标的,每家最多限制35MHz。增加频谱宽度有其先天限制,因为在适合做为行动通讯的频带(例如:3GHz以下),大都已经分配给3G/4G使用,如何找到足够大且适合行动通讯使用的频带并不容易。事实上,为适应在全球已经被凌乱分配的频谱情况下找到可运行频带,LTE系统就制订超过四时个运行频带,以利系统能在拥有不同频带的国家都可以适用。

  换句话说,一个通讯系统要适用到全球各国已经很难找到共同频带;除非往高频频带寻找。针对此,ITU-R已经开始在探讨利用6GHz以上频带做为行动通讯用之可行性。一般预期,未来在高频应该要可以找到共通的1GHz频带,做为未来5G使用。如此,相较于4G LTE-A的100MHz运作频谱宽度,就有十倍成长。

  由于讯号在高频传递,其传递衰减、雨衰、受地形地物阻扰等影响,品质会变得非常差,因此愈高频愈不适合作长距离的行动通讯之用。不过,由于在高频波长极短,可使用及小天线,因此可以大量天线形成阵列天线(Array Antenna),加上技术的进展,如Massive MIMO,波束成型(Beamforming)、波束追踪(Beam Tracking)等,让大家对高频用于行动通讯的应用抱着乐观态度,也因此过去几年,国际大厂纷纷投入毫微米波(Millimeter Wave, mmWAVE)通讯系统研究。

  韩国三星电子,早在2013年5月就发表号称全球第一个5G系统,运作在28GHz的毫微米波通讯系统,并在2014年10月再度展示系统的升级,系统能力达到7.5Gbps(静态)与1.0Gbps(100km/h移动环境)。其他大厂亦鸭子划水,开始投入毫微米波通讯技术研发。目前高频率行动通讯的可行性仍未有争论,不过随着系统厂商公开展示其愈来愈成熟的系统,可预期未来5G系统运作应该涵盖低中高频带,可以分别是用在不同环境与应用情境。

  事实上,运营商已经开始在进行此方面的可行性研究。日本NTT DOCOMO在去年结合阿尔卡特朗讯(Alcatel-Lucent)、富士通(Fujitsu)半导体、恩益禧(NEC)、爱立信(Ericsson)、三星(Samsung)与诺基亚(Nokia)六大系统设备商,启动5G研究计画,除在既有3GHz以下频带,进行M2M与超密度组网技术研究,更重要的是在5GHz、15GHz、28GHz、70GHz等频带进行波束成型、相位阵列天线等技术的实用可行性研究。

  在扩增可使用频谱以提升系统容量上,除寻找全新高频带频谱外,动态频谱分享存取(Dynamic Spectrum Access, DSA)也是一种增加频谱的方式。目前3GPP的标准活动在讨论LAA技术,就可归类其中。LAA是希望将目前LTE系统只运作在政府授权的频带(Licensed Band),扩充到一般不须授权公开使用频带(Unlicensed Band),例如Wi-Fi在使用的2.4GHz、5.8GHz。另外,还有一类称为ASA(Authorized Shared Access)方式,扩充到另一授权使用的频带,该频带原来可能并非授权给运营商使用,例如军用频谱,而其平时使用率可能不高;因此,在适当控制下可以再授权给运营商使用。

  第三种解决系统容量提升一千倍挑战的方法就是布建更多基地台,即高密度组网技术。想当然,在固定区域内,多建置一个基地台,该区域内就多一个基地台所能提供的上网容量;持续增建基地台,系统容量就应该跟着持续成长。基本上,只要基地台涵盖范围适当控制,讯号不要彼此干扰,那系统容量是随基地台增加而呈现性成长,这也是METIS计画提出超高密度网路(Ultra Dense Network, UDN)想要达到的效果。UDN被认为未来网路布建的主流趋势,而小型基地台(Small Cell)也因此很自然被视为未来将蓬勃发展的明日之星产品。

  不过,即使在UDN布建中,大基地台(Macro Base Station)还是必要,而且仍然还是整个网路控制者,此即所谓的异质网路(HetNet)的布建。当然,当基地台逐渐密集,尤其是未来小基地台大多是使用者随兴设立,而非透过妥适的网路规画所布建,基地台间讯号互相干扰会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系统整体表现也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美国高通(Qualcomm)公司在2014年所做的UDN实验中,已经将网路密度提升至相当于每平方公里布建一千个小基地台,而在不做任何干扰消除的情况下,系统容量只提升约四十倍(布建密度约提升五百倍)。因此,干扰消除势将成为UDN系统表现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3GPP已针对基地台间干扰问题,订定ICIC(Inter Cell Interference Control)、eICIC(Enhanced ICIC),以及FeICIC(Further Enhanced ICIC)技术标准,同时针对大量小基地台的布建制订SON(Self Organizing Network)技术标准。这些技术应该是未来UDN基础,而在众多基地台间,如何建立更多、更及时的跨基地台沟通与协调,应该是提升UDN系统效能的必要机制。

  以上三个维度技术解决方向,每个维度能提升系统容量能力,各界看法不一,或由于实际技术发展瓶颈考量,或系统厂商基于其产品利基方向考量。不过此三维度能力彼此相干性很低,因此系统容量提升可以将此三维度提升倍数相乘。在相乘效果下要达到一千倍提升,并非遥不可及。

  台湾5G研发计画启动

  台湾算是先期投入5G技术研发的国家之一。行政院在2014年初举办“5G发展产业策略会议(SRB)”,讨论我国发展5G的战略方向与策略,会后并由当时行政院政务委员张善政宣布,将在未来5-10年政府将投入100-200亿元进行5G研究。接着政府就提拨4G执照拍卖所得部分收入,在2014年下半年正式投入5G研究,由经济部与科技部共同执行。计画的定位是在5G发展尚未明朗之际,投入3-4年的先期技术研究,期望能建立能量,国际同步参与在第一时间参与接下来的5G国际标准活动,并协助产业开发与全球同步领先5G产品雏型,带动产业升级。计画的具体目标则是开发5G雏型系统,对国际展示,建立相关智慧财产布局与系统、技术能量。

  如前所述,欧盟在其5G计画中明白指出,5G先期研究计画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希望在5G标准制订中,掌握20%标准关键专利(SEP)。台湾在先期投入5G研究后,更应鼓励并整合产学研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建立足过能量标准关键专利,促成产业发展升级。2015年年初经济部辅导,由业界主导成立的台湾资通讯产业标准协会(Taiwan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andards, TAICS),将扮演整合平台的角色,发挥整合综效。

  5G的发展,将在2015年上半年ITU-R WP5D22次会议确定其IMT-2020愿景与需求后,预计在2017年之前展开,同时已有多国规画在2020年(或更早)展示5G产品雏型系统。

  对台湾而言,5G是一个绝新莫大挑战,但也是崭新的绝佳契机。在政府政策的先期投入,并鼓励产业界带头,整合学研力量,掌握国际标准活动契机,同时在第一时间投入5G产品雏型开发,未来必能在2020年5G时代,为台湾通讯产业带来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