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设计应用 > MIMO系统的正则块对角化迫零矢量预编码设计
MIMO系统的正则块对角化迫零矢量预编码设计
2015年微型机与应用第10期
刘国华1,黄洪琼1,吴 程2
(1.上海海事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上海 201306; 2.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无锡 214433)
摘要: 为了进一步减少多用户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下行传输系统的误码率,提出了正则块对角化迫零矢量预编码设计(RBD-ZF-VP)。该方法利用正则块对角化预编码(RBD)和矢量预编码(VP)的优点,在原有MIMO系统RBD预编码的基础上,将RBD预编码的矩阵转变成信道等价矩阵,然后利用迫零(ZF)准则求出VP的扰动矢量,再将扰动矢量加到原有信号上构成新信号向量,接着对新信号向量进行处理。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支持多用户多天线MIMO传输系统,与传统的块对角化(BD)预编码和RBD预编码相比,有效地提升了系统性能,具有显著的系统误码率性能优势。
Abstract:
Key words :

  摘  要: 为了进一步减少多用户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下行传输系统的误码率,提出了正则块对角化迫零矢量预编码设计(RBD-ZF-VP)。该方法利用正则块对角化预编码(RBD)和矢量预编码(VP)的优点,在原有MIMO系统RBD预编码的基础上,将RBD预编码的矩阵转变成信道等价矩阵,然后利用迫零(ZF)准则求出VP的扰动矢量,再将扰动矢量加到原有信号上构成新信号向量,接着对新信号向量进行处理。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支持多用户多天线MIMO传输系统,与传统的块对角化(BD)预编码和RBD预编码相比,有效地提升了系统性能,具有显著的系统误码率性能优势。

  关键词: MIMO系统;多用户MIMO;预编码

0 引言

  MIMO技术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当发射端已知准确的信道状态信息时,预编码处理的目的是改善性能和提高系统容量,可以分为线性预编码和非线性预编码。对于线性预编码,常用ZF[1]和BD方法,参考文献[2]中BD方法通过寻找使等价信道块对角化的预编码矩阵,形成等价的并行单用户多天线信道,各用户间的干扰为零。此时,每个用户可视为独立的MIMO信道,然后采用单用户的信号处理方法。然而,BD技术需要每个接收用户的信道状态信息,在完全消除多用户干扰的同时没有考虑噪声的影响,在中低信噪比区域的系统性能较差。参考文献[3]中RBD算法在抑制多用户干扰的同时考虑噪声的影响,首先均衡噪声与多用户干扰,将多用户MIMO信道分解为单用户MIMO信道,然后对每个子单用户信道做进一步优化处理以获得更优的系统性能,但是在噪声较高的情况下系统预编码的误码率性能较差。非线性预编码主要包括脏纸编码、汤姆林森-哈拉希玛预编码(THP)、VP预编码。参考文献[4]首先提出了基于ZF准则和正则化的VP方法。参考文献[5]针对参考文献[4]中的问题进行了改进,求解了最优的正则化系数,并利用扰动矢量的统计特性重新构造了接收端的信号处理,获得了1.5 dB的性能增益。

  本文提出RBD-ZF-VP预编码设计,这种预编码算法首先设计RBD预编码,接着提出等价信道,再利用迫零准则设计新方案的预编码矩阵,最后进行矢量预编码设计。在考虑多用户干扰的同时考虑噪声的影响,在发射信号向量调制后,通过ZF准则求出RBD-ZF-VP算法预编码矩阵,接着最小化功率归一化缩放因子ZF计算出用户k的最优扰动矢量,将其线性相加到原始信号上,构成新的信号向量,然后与由ZF准则求得的预编码矩阵相乘获得发射信号。在接收端,通过接收矩阵来均衡接收信号,再使用模运算来消除扰动矢量的作用,最后得到原始信号的估计值。这种算法支持多数据流传输,与传统的BD和RBD预编码算法相比,取得了较好的多样性性能,进一步降低了系统误码率。

1 系统模型

001.jpg

  MIMO下行多用户链路系统的模型如图1所示。假设基站发射天线数为NT,用户k(k=1,2,3,…,K)的接收天线数为NRk,在系统接收端共有K个用户,所有用户的总接收天线数为:

  N9S9)M~{8K]{]`}GQ@KU2ZF.png

  发射信号向量为:

  x=[x1H,x2H,…,xKH]H∈Cr×1,xk∈Crk×1

  发射天线到所有接收天线的信道矩阵为:

  H=[H1H,H2H,…,HKH]H∈CNR×NT,Hk∈CNRk×NT(2)

  所有用户接收的加性噪声为n=[n1H,n2H,…,nkH]H∈CNR×1。每个元素是独立同分布的,服从均值为零,方差为n2的复高斯分布。

  本文研究的系统为下行多用户链路系统,所有用户的接收信号为:

  y=G(HFx+n)(3)

  其中,y=[y1H,y2H,…,ykH]H∈Cr×1。

  发射预编码矩阵为:

  F=[F1,F2,…,FK]∈CNT×r

  接收均衡矩阵为:

  G=diag(G1,G2,…,GK)∈Cr×NR

2 RBD-ZF-BD预编码设计

  引用参考文献[3]与参考文献[6],在RBD设计方案中,预编码矩阵可以表示为:

  4.png

  其中,Fa=[Fa1,Fa2,…,FaK]∈CNT×Nx,Fb=diag(Fb1,Fb2,…,FbK)∈CNx×r。

  参数4+.jpg满足的功率约束条件为:4++.jpg,PT为总发射功率。

  5.jpg

  优化准则为:

  6.png

  每个用户k的预编码矩阵为:

  Fak=Nak·Dak(7)

  7.pngDak∈RNT×NT分别为酉矩阵和主对角线大于等于零的功率负载对角矩阵。

  3HDBTV}UPC}78J(YX8DU5WF.jpg

  在RBD预编码设计后,接着进行矢量预编码设计。在矢量预编码中,使用当前用户k的信道和用户k的预编码矩阵根据ZF准则和功率归一化条件计算出扰动矢量,将其线性相加到原始信号上去,构成新的信号向量,然后对其进行预编码,获得发射信号。图2给出了包含矢量预编码的系统传输模型。

002.jpg

  在发送端分别对每个用户的数据流进行编码,用户k的预编码矩阵为:

  8.png

  基于这个预编码矩阵,本文提出新算法的等价信道为:

  9.png

  根据这个等价信道,本文利用ZF准则,发射预编码矩阵和等价信道矩阵满足Heff,kF=I,因此预编码矩阵FZF=H,接着使用功率归一化条件,归一化缩放因子为:

  10.png

  由于H增强了发送功率,为了减少每个用户预编码信号矢量的标准,提出了发送端应用一个矢量给空间发送多路传输信号矢量,通过最小化?酌ZF,用户k最优扰动矢量为:

  11.jpg

  在这里k=sk+τllk,sk是在求解扰动矢量前QAM调制后第k个用户的发送信号矢量,lk是第k个用户的扰动矢量,在间隔为τ的整数格τZ2Lk中选取,τ是正整数,τ=(M-QAM星座图),等价于以τ为间隔单位扩展了原始信号的星座图,扩大了发射信号的自由度,降低了发射信号的功率。lk通过最小化功率归一化缩放因子?酌ZF得到。在接收端通过模操作将τlk去除,不影响原始信号的量化解调。由于发送端发送了由于扰动干扰的错误符号,接收到的信号yk=k+nk,k=mod(yk)。

3 仿真结果分析

  对提出的RBD-ZF-VP预编码与其他预编码方法进行比较,采用多用户多天线下行链路系统,使用符号{Nr,1,Nr,2…Nr,K}×Nt对用户数目和收发天线进行描述,采用4QAM的调制。信道模型采用平坦衰落信道,平坦衰落系数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1的复高斯分布。通过仿真将本文算法与BD、RBD和BD-ZF-VP算法对误码率性能进行比较。图3~图5分别为对收发天线结构为{2,2}×4、{2,4}×6、{3,3}×6的系统进行了比较,分别表示了不同用户接收天线相等、不同用户接收天线不相等的两种情况。

004.jpg

  格规约算法显著地提高了MIMO系统的分集增益,在下面的仿真图中,新提出的RBD-ZF-BD预编码的误码率性能优势明显,尤其是高信噪比时。在图3和图5中,不同用户接收天线相等时,新算法{3,3}×6的系统的误码率性能优于{2,2}×4系统误码率性能,在接收天线数目增多时,新算法的误码率性能提高显著。在图5中,在误码率为10-2时,RBD-ZF-VP预编码相比传统的BD预编码信噪比降低了近8 dB;在误码率为10-3时,RBD-ZF-VP预编码比BD-ZF-VP预编码信噪比降低了约2 dB,并且随着信噪比的提高,误码率性能越明显。显然,RBD-ZF-VP预编码算法的误码率性能好于其他3种算法,性能较好的原因部分在于基于MMSE准则设计的RBD算法,部分在于矢量预编码本身较大的分集增益。

4 结论

  本文提出了RBD-ZF-VP预编码算法,该算法支持多用户MIMO系统中多数据流传输,不需要额外的信息交互,相比于BD预编码、RBD预编码、BD-ZF-VP预编码方案,误码率性能显著降低,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是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天线下行链路系统的有效算法。

  参考文献

  [1] PEEL C B, HOCHWALD B M, SWINDLEHURST A L.    A vector-perturbation technique for near-capa-city multiantenna multiuser communication-part I: channel inversion and regulariz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 2005,53(1):195-202.

  [2] SPENCER Q H, SWINDLEHURST A L, HAARDT M. Zero-forcing methods for downlink spatial m-ultiplexing in multiuser MIMO channel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04, 52(2):461-471.

  [3] STANKOVIC V, HAARDT M. Generalized design  of multi-user MIMO precoding matric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8,7(3):953-961.

  [4] HOCHWALD B M, PEEL C B, SWINDLEHURST A L.    A vector-perturbation technique for near-capa-city multiantenna multiuser communication. Part II: perturb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2005,53(3):537-544.

  [5] YUEN C, HOCHWALD B M. How to gain 1.5 dB in vector precoding[C]. 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San Francisco,USA, 2006:1-5.

  [6] CHAE C, SHIM S, HEATH R W Jr. Block diag-onalized vector perturbation for multiuser MIMO system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2008, 7(11):4051-4057.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