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AET原创 > ST助车厂打开通向智能驾驶之门

ST助车厂打开通向智能驾驶之门

2016-06-15
作者:杨庆广
来源:电子技术应用
关键词: ADAS ST 数字IC 功率芯片

       放开紧握方向盘的双手,安静地阅读一本有趣的小说;在路上和朋友一起谈笑风生,看一部精彩的电影;在赶往下一个路演城市的路上,小憩一会放松精神。这些轻松愉悦的场景将在智能驾驶时代来临时随处可见。

       ST作为世界最大的智能驾驶和物联网半导体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数字IC、模拟器件、功率芯片等关键半导体产品,掌握了通向汽车工业智能驾驶革命所需的全部关键技术,是名副其实智能驾驶背后的巨人。

图片3.png

意法半导体大中华及南亚区汽车产品部市场应用总监

汽车工业革命正在来临

现在汽车技术演变速度是非常快的,电动汽车、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车联网等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汽车在网络化、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未来车本身的信息,网络的信息,服务的信息都需要更有效地互联互通。卫星通信、导航、车队管理、车和手机的连接会也更加便捷。进而汽车将来也会有互相的通讯,与路面设施的通讯,汽车将成为在整个网络一个运动的节点。汽车将逐渐解放人们的双手,迎来智能驾驶时代。

意法半导体大中华及南亚区汽车产品部市场应用总监Edoardo Merli告诉《电子技术应用》记者:“智能驾驶的内涵非常丰富。首先是出行要更加绿色,从节油、电动汽车,直到怎么样使汽车行驶效率更高。其次是安全。汽车在路面上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将来新的技术会使汽车驾驶更加安全,这也是最近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大家听的比较多的原因。最后是互联互通。汽车将来不会是个孤立运行的物体,会是联网的移动物体,从联网角度来说,不仅仅是各种服务,汽车将来的安全性、使用性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ST提供全领域支持

汽车向智能驾驶演进的过程中,离不开多种多样的电子设备支持。

Edoardo Merli表示:“关于汽车工业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大家也能够理解,刚才提到的这些,无论是网络、互联互通还是汽车控制、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怎么样使汽车更高效、更节能、更环保就需要很多的技术,比如传感器、雷达、摄像头、超声波,用来接收处理这些数据的微控制器,这些功能最终都是通过半导体芯片来实现的。而ST作为汽车半导体领域的领导者之一,在这些所有领域都有优秀的产品推出,在很多细分市场更是处于第一的位置。”

图片2.png

ST拥有着非常广泛的汽车半导体产品线,从ADAS、自动驾驶、数字芯片直到模拟器件、功率芯片都有广泛覆盖。尤其是对于向智能驾驶演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ADAS,ST更是有所专长。

Edoardo Merli介绍说:“ST在ADAS市场里的具体产品分布。包含了从汽车雷达,到微控制器、信号处理、电源管理等方方面面,可以看到未来五年我们将有一个很好的增长。”

图片1.png

最近ST还和Mobileye合作开发下一代(第五代)Mobileye处理系统芯片EyeQ5。从2020年开始,新产品将用作全自动驾驶汽车(FAD)执行传感器数据整合功能的中央计算机。

EyeQ5设计将采用先进的10纳米或更低的FinFET技术,整合8个多线程CPU核和Mobileye的下一代18核视觉处理器。在这些增强功能共同作用下,第五代系统芯片的性能将会是现有第四代产品EyeQ4的8倍。EyeQ5将用于未来全自动驾驶汽车的中央处理器,可处理约20个高分辨率传感器,同时还拥有优异的功能安全性。

记者了解到,ST与Mobileye从第一代EyeQ1就开始合作,双方长期的合作,将有助于双方在未来智能驾驶领域的拓展。

平台化方案解决开发难题

正是由于智能驾驶涉及汽车的方方面面,需要对汽车的多个系统进行改进、提高,是一般的主机厂或者tier 1、tier 2供应商难以驾驭的。这就需要半导体厂商不仅要提供完整的产品线支持,同时也要把这些产品组合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方案方便客户进行开发。

Edoardo Merli表示:“我们公司在这方面会做大量的工作。我们通常的做法,尤其是在中国地区会向客户提供评估、演示或者参考设计,会提供一个平台化的解决方案。这个平台化可能和不同的客户需求不完全一样,我们会和汽车制造商,不仅仅是直接客户tier 1或tier 2,我们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客户可以用来做一些定制化的开发。它可以为开发解决方案提供非常好的支持。我们作为一个全球的公司会有研发部门在其他国家,我们不仅会取得他们的支持,也会在中国本土来组建我们解决方案的研发团队,会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ST的平台化解决方案对于技术水平相对低的中国汽车厂商而言帮助更大,这有助于他们缩减和国际汽车巨头之间的差距。记者也了解到,ST已经和多个中国汽车厂商建立了类似联合实验室这样的长期合作项目,共同进行技术开发。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