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模拟设计 > 业界动态 > 台湾半导体有工研院 大陆有啥

台湾半导体有工研院 大陆有啥

2017-07-06

上世纪70年代前后,台湾在外交、经济上遭受严峻的挑战,为应对亚太地区在劳动密集产业方面日益激烈的竞争,台湾当局在时任“行政院长”蒋经国布局下,开始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及创新。1973年,时任台湾地区“经济部长”孙运璿,将分散在各处的联合工业研究所、联合矿业研究所与金属工业研究所合并,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工研院的成立,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台湾开始摆脱以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工业,尤其对台湾的半导体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从政府扶植到世界闻名

工研院以非营利财团法人的身份成立于台湾新竹县竹东镇,但跟政府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起初由于机制不完善,实力不足,工研院全靠台湾当局的全额资助,才得以生存和发展。随着工研院自身实力的增强和造血功能的健全,工研院自身也逐步减少对政府依赖,通过对产业界的技术成果推广和科技服务获取收入,更具有独立性。

成立四十多年来,工研院从一个官助民办的民间研究机构,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级的应用科技研发机构,从传统产业到高科技产业,工研院一直扮演着科技龙头和创新引擎的角色,不仅一手催生了半导体、光电产业,促进了资讯、通讯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也协助机械、化工等产业升级转型,成为台湾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和支柱。

工研院拥有超过六千位科技研发人才,累计专利超过两万件,并新创和培养240余家公司,包括台积电、联电、台湾光罩、晶元光电等上市公司。培育无数科技人才,由台湾工研院转进企业界的员工超过一万五千名,诞生了100多位知名产业CEO,包括张忠谋、胡定华、杨丁元、章青驹、蔡明介等对台湾产业具有影响力的人士,有着“台湾总经理制造机”的称号。

先有工研院 后有台湾半导体

工研院不但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更是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1975年,工研院以非主流的CMOS(互补式金属氧化层半导体)技术作为引进标的,向十四家美国著名半导体制造厂商发出合作邀请书,经过筛选及协商后,RCA同意以350万美金较低的价钱技术移转工研院,其中涵盖代训330人次电路设计、光罩制造、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与生产管理等人才,这成为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76年,台湾工研院与美国RCA签订长达十年的合约,从事集成电路开发,同年7月,首座集成电路工厂破土,次年制造晶圆成功,为台湾IC产业迈出关键性的一大步。自1980年起,陆续衍生了包括台积电、联电、台湾光罩、世界先进等半导体大厂,奠定了台湾IC产业起飞;1983年工研院更开发出与IBM相容的个人电脑,并将技术移转给岛内业者,带动周边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个人电脑资讯产业的基础。

而这里必须重点提一下时任工研院院长,正是后来创立台积电的张忠谋。张忠谋就任工研院长前,台湾出口竞争力大失,企业纷纷出走,转战大陆、东南亚。台湾政府希望张忠谋能够带领工研院,以科技带动产业升级。任工研院院长后,张忠谋将美式管理作风,引入当时作息如公务员的工研院,定位工研院向美国贝尔实验室看齐,引领台湾科创整体前进,使之成为台湾产业创新的领头羊。

张忠谋于 1986 年创立台湾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1988 年他升任工研院董事长,直到1994 年张忠谋辞去兼任的工研院董事长职务,全力投入企业经营,使台积电成为台湾最赚钱的公司。

大陆科研机构何去何从

无论从工研院衍生的台积电等大批高科技公司、对传统产业前瞻性技术的研究、以技术和服务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还是从工研院与产业紧密结合,成为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以及多年来为台湾培养了大批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工研院都当之无愧地引领着台湾高技术的发展方向。而反思我们的科研机构,汇聚了最顶尖的人才优势,享受着最丰厚的资金援助,真正对产业又有多少反哺作用?

从体制、时代背景、社会管理制度、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完全去跟工研院做对比,有着很多不现实。其实大陆最早的半导体科研机构可以追溯到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109厂,即现在的中科院微电子所前身,可以说是跟全球半导体产业诞生差不多时间。可一甲子过去了,很多国内的科研机构还是在走老路,论文-专利-奖获-职称,可真正有价值的又有多少?六十年前靠国家养着,六十年后很多还是靠国家养着,半导体是一个高度全球化、市场化的产业,整天憋在体制内耗着,中国大陆半导体发展还能指望你们?

微电子所现任所长叶甜春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如果不走向企业,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没有企业用,或者没有转化成产品,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必须要彻底改变科研人员拿项目研发,发文章提职称,成果转不转化和自己没关系的状况。叶所长的话的确戳到了国内科研机构的不少痛点,但最宝贵的往往不是说,而是去做。

去创造自身的产业价值,探索从政府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运作模式;去真正落实产学研用,科研应该是引领和带动产业进步,而不是依旧沉迷于基础研究?而不是仅仅为了骗取经费?去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培养真正能用的上的创新人才;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技术转移机构......

因为大陆半导体产业再不加把劲,真的赶不上了!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